:::
實習理論 - 教育百科
實 | |
習 | |
理 | |
論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Theory of Teaching practice |
作者: | 林生傳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教學實習是使學過教育理論課程與專門學科知識的學生,經一定的歷程,以發揮特定的功能,完成預期的目的,成為能夠有效擔任教師職務的人。依照學者建立的模式來分析,具有下列理論。 1.傳統學徒論(Traditional-Craft or Apprenticeship Theory):認為工作者的智慧是經過嘗試錯誤並由師傅從旁指導督促,在全部參與的日常生活中一再磨鍊陶冶感化而成。教師養成重點不在於理論的學習,而在於實習的歷鍊。在實習中,有經驗的教師現身說法,並予指點,使學習有熟悉的技能,並培養工作的理想。 2.技術訓練論:教學實習在提供嫻熟教學技巧,訓練教師工作習慣,按照一定步驟經歷演練,制約增強,得以符合既定的教學技術標準、教育工作規定,具備教師應有的能力。教學實習為先訂立標準、安排行為訓練的步驟、再運用適當的正負增強,以有效達成目標。 3.認知發展論:教學實習是引導學生經歷「認知之旅」的過程,按照認知的原理,以及認知發展的結構理論,循序漸進,在認識上有所改變,創新觀念;由不成熟的認知逐漸發展為成熟的認知,由不切實際的態度,發展到成熟的態度,由難以適應漸趨為良好的適應。例如由關心別人對自我的感想和評價,發展到關心學生進步與成就,以及自我評鑑、自我變通、自我調適的階段。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實習理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