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寺院壁畫中舞姿圖 - 教育百科
西 | |
藏 | |
寺 | |
院 | |
壁 | |
畫 | |
中 | |
舞 | |
姿 | |
圖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Hsi Ts´ang Ss Yüan Pi Hua Chung Wu Tz Tu |
作者: | 曾瑞媛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蹈遺跡。指西藏寺院壁畫中舞姿圖,保存於西藏地區一些喇嘛寺院之殿堂內,畫的內容表現佛教傳入中國的故事,畫中有大量的樂舞形象。例如;大昭寺內的《文成公主入藏圖》,有藏王松贊干布迎接文成公主的畫面,畫中刻有群眾歡歌起舞的景象,在《修建大昭寺慶典圖》中的歌舞景象則更具規模,畫中舞者已使用多種樂器,如碰鈴、鼓、橫笛、長鼓、胡琴、嗩吶、雲鑼等樂器伴奏,舞者扮成仙女,手持香爐,寶鏡和彩綢,這些舞者均上身半裸,下身穿著長褲且外罩短裙,肩披飄帶,這些舞姿呈現出唐朝樂舞的形象。不僅如此,有些舞姿圖也包含藏族民間傳統舞蹈,如在西藏布達拉宮的清代壁畫中的《亮寶節》,身穿僧侶服飾,手持鼓棒,身背負著大鼓,手臂一上一下的左右敲打鼓面,舞人一足抬高,一足挺立,形態甚是生動。另有《犛牛舞》《卓》和《羌姆》等畫面。這些珍貴的畫面可提供研究藏族樂舞。另外在西藏阿里地區,也發現了古格王國遺址紅廟的壁畫,依據其年代,推算這應是宋代的遺跡,圖中的女子隊伍,舞者們身束腰長袍,外罩披風,頭戴羽帽簽手搭臂,舞姿的景象與今日的《弦子舞》很接近。 |
|
參照: 王克芬《中國舞蹈史》。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西藏寺院壁畫中舞姿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