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寬尾擬角鯊或小抹香鮫 - 教育百科
寬 | |
尾 | |
擬 | |
角 | |
鯊 | |
或 | |
小 | |
抹 | |
香 | |
鮫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Spined Pygmy Shark |
日期: | 2007年1月 |
出處: |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
辭書內容
學名: Squaliolus laticaudus (Smith et Radcliffe, 1912) |
|
形態: 前鼻瓣短而不延長成鬚狀;吻頗長且稍尖突,吻長約為頭長之半,且大致與口裂至胸鰭距離等長;鰓裂很小,每一鰓裂長度大致相同;唇薄而不呈鬚狀或吸盤狀;上、下頜齒明顯不同;上頜齒小,齒尖突而不具小齒尖;下頜齒較大,刀狀,向內彎曲,齒緣不呈鋸齒狀;齒式22~23/16~21。第一背鰭具硬棘,硬棘有時覆蓋於皮下而不明顯,有時則外露;第二背鰭不具硬棘;第一背鰭起點位置約與胸鰭後角相對,基底末端則遠在腹鰭之前而較接近胸鰭;第二背鰭遠大於第一背鰭,基底長約為第一背鰭基底長之二倍,第二背鰭起點位置約與腹鰭基底中點相對;胸鰭後角窄圓,內緣長度短,後角不呈向後延伸之尖凸狀;尾鰭上、下葉近乎對稱,僅下葉稍長,而後緣明顯凹入。尾鰭前不具凹窪,體表無隆起線,唯尾柄兩側具低的隆脊。皮齒塊狀,體色或黑或棕黑,各鰭鰭緣明顯白色。 |
|
分布: 本種零星出現於西大西洋之百慕達、巴西及阿根廷沿海,東大西洋之法國及馬得拉群島,西印度洋之索馬利亞,西太平洋之日本、台灣及菲律賓沿近海域。臺灣於東北部近海域偶而可由底拖網捕獲,是十分罕見的種類。 |
|
生態習性: 分布範圍頗廣的種類,棲息水深200~500公尺,有日夜洄游的習性,白天棲息於底部,夜間則游至約200公尺深的較淺水域,通常出現的水域較近岸,一般認為這和其小體形、索餌能力有限有直接的關連。本種腹面有發育完善的發光器官。據判斷本種應為卵胎生,不過目前為止並未獲得直接的證據。本種可能是所有鯊魚種類體形最小者,其最大體長僅約25公分,最小性成熟體長在15公分以上。 |
|
利用: 底拖網偶而可以漁獲。 |
|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
|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
|
綱: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
|
首綱: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
|
亞綱: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
|
目: 角鯊目或棘鮫目(Order Squaliformes),Dogfish Sharks |
|
科: 鎧鯊科(Family Dalatiidae),Sleeper Sharks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寬尾擬角鯊或小抹香鮫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