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鮸 - 教育百科
ˇ
  • 部首 ㄩˊ
  • 部首外筆畫 7
  • 總筆畫 18
  • 漢語拼音 wǎnmiǎ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iǎn
解釋:
[名]
動物名。魚綱石首魚科。體延長,灰褐色。頭尖長,口大,牙尖銳。尾矛狀。為中、下層近海魚類,以小魚、蝦類為食。主要供鮮食。
注音:
漢語拼音: wǎn
解釋:
(一)之又音。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英文名: Miichthys miiuy
描述:
體延長,側扁。口裂大,端位,傾斜,吻不突出,上頜約等於下頜,上頜骨後緣達眼眶後緣之後;上頜最外列齒擴大為犬齒,左右側齒連續不間斷,下頜齒內列齒擴大為犬齒,下頜前端齒聚成一撮; 吻緣孔5個,直縫形的中央緣孔在吻緣葉上方,內、外側緣孔沿吻緣葉側裂,吻緣葉完整不被分割; 吻上孔3個,孔如針尖般細小;頦孔4個,呈四方排列在頤縫合周圍,前2孔較後2孔大。鼻孔2個,長圓形後鼻孔較圓形前鼻孔大。眼眶下緣達前上頜骨頂端水平線。前鰓蓋後緣具鋸齒緣,鰓蓋具2扁棘;具擬鰓,鰓耙細長。吻端及眼下為圓鱗,餘皆被櫛鱗,背鰭軟條近基部1/3具小圓鱗,尾鰭1/2布滿小圓鱗,臀鰭基部有3列小圓鱗。耳石長圓形。胸鰭基上緣在鰓蓋末端下方;腹鰭基起點在胸鰭基上緣後方;尾鰭楔形。 腹腔膜淺褐色,胃為卜字形,腸為2次迴繞型,幽門垂5個,鰾為鮸魚型,前端不突出,附枝34-35對,均具背分枝及腹分枝。體為褐色;背鰭棘部褐色,末緣深褐色,軟條下半部褐色,上半部黑褐色,鰭中央有列深褐色點線;尾鰭褐色,末緣較深;臀﹑腹及胸鰭褐色;口腔橙黃色;鰓腔橙色或褐色。
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韓國、中國大陸沿海、台灣及日本等。台灣各地均產,以東北部及西北部產量較大。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Miichthys miiuy (Basilewsky, 1855)
形態:
體延長,側扁;體為褐色;體長可達70公分。
分布:
日本至南中國海間。
生態習性:
棲息於沿岸沙泥底質之肉食性魚類,生殖期間因鰾的急遽收縮,會產生聲音,由於過於嚴重,資源已逐漸枯竭。
利用:
以手釣或刺網或底拖網漁獲,屬高經濟價值魚類。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亞組: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目: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首目: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亞目:
鱸亞目(Suborder Percoidei)
系: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科:
石首魚科(Family Sciaenidae),Croakers
上科:
鱸上科(Superfamily Percoidea)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bián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 ㄇㄧㄢˇ

動物名。魚綱石首魚科。體延長,灰褐色。頭尖長,口大,牙尖銳。尾矛狀。為中、下層近海魚類,以小魚、蝦類為食。主要供鮮食。《說文解字.魚部》:「鮸,魚名。」《正字通.魚部》:「鮸,石首魚,一名鮸,生東南海中。」

㈡ ㄨㄢˇ,ㄇㄧㄢˇ之又音。

注音: ㈠ㄇㄧㄢˇ ㈡ㄨㄢ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鮸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臺灣台語 鮸魚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