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魯納 - 教育百科
布 | |
魯 | |
納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Bruner, Jerome Seymour |
作者: | 林萬義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布魯納(1915~ )出生於美國紐約州紐約市(New York),是當代心理學家及教育家。他在幼兒的知覺、學習、記憶及認知方面的研究,對美國教育制度發生了影響。 布魯納十二歲喪父;一九三七年,在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 in Durham)得文學士學位;一九四一年由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以心理學專家的身分,在法國為美國軍事情報單位工作。一九四五年返回哈佛大學任教,一九五二年升為心理學教授,從一九六○至一九七二年,兼哈佛大學認知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gnitive Studies)主任。一九七二年,應英國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之聘,擔任賞驗心理學教授,一直到一九八○年。後為紐約市社會研究新學院(The 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 New York City)的兼任教授,並擔任紐約大學的紐約人類研究所(the New York Institute for the Humanities, New York University)的講座教授。 布魯納的研究,有助於將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的認知發展階段論概念,引進到教室內應用。他在一九六○年所著的〔教育的過程〕(The Process of Education),曾譯成多國語文,是一本對課程改革具有影響力之研究。在該書中,他認為如果能採適當方式來呈現教材,則可將任何學科,在兒童的任何發展階段教給他們。依布魯納的觀點:所有的兒童,都天賦的具好奇心,及對任何學習都有學好的慾望;但是當呈現給他們的任務太過困難時,兒童就會有厭煩的情緒反應。布魯納也研究兒童的知覺,而推衍出結論,認為兒童的個別價值觀很明顯地影響他們的知覺。 布魯納的論著很多,主要的有〔人民的要求〕(Mandate from the People, 1944);〔思維之研究〕(A Study of Thinking,1956與J.J. Goodnow和G.A. Austin合著);〔教育的過程〕(Process of Education, 1960);〔論認識:關於左手的隨感〕(On Knowing: Essays for the Left Hand, 1962);〔朝向教學的學說〕(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1966);〔嬰兒期:認知成長的過程〕(Process of Cognitive Growth: Infancy, 1968);教育的關聯性〕(The Relevance of Education, 1971);〔溝通宛如語言〕(Communication as Language, 1982);〔兒童的談話〕(Child's Talk, 1982);〔實際的心靈,可能的世界〕(Actual Minds, Possible World, 1986)。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布魯納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