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幻覺劑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allucinogens
作者: 張鳳琴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幻覺劑是作用在中樞神經系統的藥物,會造成情感及認知的改變。由於這些藥物會產生「類似」的精神反應--脫離現實感、幻想、躁鬱及精神分裂,故幻覺劑又被稱為擬精神性藥物(psychotomimetic drugs)。幻覺劑包括LSD(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25)、天使塵(PCP)、Mescaline、Peyote、DMT、Psilocybin等。幻覺劑在一九六○年代開始被非法販賣及使用。
  不同的幻覺劑對人體的作用差異很大,依所服藥物的成分、純度、劑量、服用方式、使用者過去服用的經驗、服用時的心理狀態,及是否與其他種藥物合併服用等因素,而對身體有不同的影響。在使用低劑量幻覺劑的情況下,使用者通常會改變情感及認知,雖然不一定會產生幻覺或其他類似的精神反應,但情感上的變化可以由欣快至憂鬱,認知上的變化可能是愉快奇妙或驚嚇不悅。幻覺劑開始作用的時間因藥物的種類及使用方式的不同而可長可短,使用者通常會感受到脫離現實,但這個過程往往很短。使用幻覺劑的副作用通常有頭痛、噁心、視力模糊、失眠及瞳孔放大,其他的反應還包括喪失食欲、體溫增高、嘔吐、血壓上升或下降、顫抖、暈眩、肢端麻木。在服用高劑量的幻覺劑後所產生的心理效應易導致意外死亡,服用後藥效反應的「不好旅程」(bad trip)可能會產生妄想而導致嚴重的事故,甚至自殺及殺害家人。
  在成癮性方面,幻覺劑慢性使用者對藥物有心理依賴,但通常不會有生理依賴,即使是長期使用者在停藥後也不會有戒斷症狀。心理依賴是由於幻覺劑所產生的心理作用已成為使用者生活中的一部分,故會渴望再去服用藥物以獲致相同的效果。若規律地使用特定的幻覺劑,例如LSD,將很快的產生耐受性,但在停藥幾天後就會消失。依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第三版修訂版〕(DSM-III-R),幻覺劑所引發的疾病包括幻覺症、妄想性疾病、情感性疾病、知覺疾病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幻覺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