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庫魯布斯卡雅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Krupskaya, Nadezhda Konstantinovna
作者: 鍾宜興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庫魯布斯卡雅(1869~1939),係列寧(V.I. Lenin)之妻,為共產主義激進分子;早年獻身俄國革命運動。蘇聯時期為共產黨要員,蘇聯教育制度創立者之一。
  庫魯布斯卡雅生於彼得堡;父親為深具民主思想的沙皇官員。一八八六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女子學校。一八九一至一八九六年任教夜間與週末學校,當時便鼓吹革命思想,一八九四年與列寧見面;一八九五年協助組織彼得堡工人解放聯盟。一八九六年被捕入獄,一八九八被判三年流放,但要求改判流放地點,始得與列寧相聚,終於結褵。一九○一年起德國與列寧會合。一九○一至一九一七年間,奔走於歐洲與俄國各地,辦報紙與雜誌,建立黨務組織,組織工會,並為列寧私人祕書,成為親密的革命夫妻。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後,庫氏成為人民教育委員會的一員,對於國民教育發展具有影響力。一九一八年被選為社會主義社會科學院(Socialism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一員。一九二○年擔任政治教育中央委員會主席。一九二一年之後積極成立許多志願組織從事活動,如「掃盲」、「兒童之友」等,並擔任「馬克斯主義教育家學會」的主席。一九二九年擔任人民教育委員會的主席。曾獲頒列寧獎章與工人紅旗獎。一九三一年獲選為蘇聯國家科學院的院士。主要貢獻在於馬列主義教育學的建立,尤其在職業教育及幼兒教育方面影響甚鉅。
  早在革命成功之前,庫氏即致力於將馬列主義理論注入俄國的教育學與教育實際活動中。革命建國之後,更發揮其政治影響力,進行教育建設。在幼兒教育方面,建立一套幼兒教育體系,重視生長與學習的關係,使得學前教育成為蘇聯教育的一環。職業教育方面,引進免費的義務職業教育,使得十七歲以上的青年得以學有專長。至於教學活動方面,庫氏闡明教學與社會應配合,務使勞動教育落實,而學校科目的組織應從發展學生科學與邏輯思考的觀點著手,鼓勵學生積極學習。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庫魯布斯卡雅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