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康康舞 - 教育百科
ˇ
  • 漢語拼音 kāng kāng wǔ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kāng kāng wǔ
解釋:
十九世紀末期興起於巴黎的一種舞蹈。康康為法語cancan的音譯。特色是隨著二拍或四拍的快速曲,掀起裙角,將腳高高的踢出去。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康康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ancan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蹈類型。法國十九世紀時的流行舞。這種舞是從方舞(Quadrille)演變而來,樂曲為快速二拍子,舞者需要有極佳的柔軟度及輕快的節奏感才能勝任。早期的康康舞為雙人演出,舞者儘量高踢其腿,女人在踢腿同時顯露出有數層縐摺的美麗襯裙。它沒有固定的舞步,全部是表演者的即興。十九世紀中期康康舞的熱潮消退,但娛樂表演界窺知其潛力,把它改編成專業的歌舞秀。到1880年成為法國歌舞娛樂的寵兒,在最盛名的娛樂場所如巴黎賭場(Casino de Paris)及紅磨坊(Moulin Rouge)長期演出,狄梭西(Valentin le Désossé)是1890年紅磨坊最紅的男性康康舞者。娛樂歌舞秀的康康動作難度較高,技巧包括一面用手把腿往上拉一面作單足旋轉、高踢腿、車輪翻、急疾和劈腿。芭蕾編舞家馬辛(L. Massine, 1895-1979)和貝嘉(M. Bêjart, 1927-)都曾用康康舞的素材來創作芭蕾,如《玩具店幻想曲》(La Boutique Fantasque)和《快樂的巴黎人》(GaÎté Parisienne)。1953年百老匯歌舞劇《康康》(Cancan)由美國作曲家朴特(Cole Porter, 1891-1965)作曲,娟.佛敦(Gwen Verdon, 1925-)編舞,另外法國導演雷諾(Jean Renoir)於1955年也拍攝一部名為《法國康康》(French Cancan, 1955)的電影。
參照: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Dan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康康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