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彈撥樂器 - 教育百科
彈 | |
撥 | |
樂 | |
器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張渝役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彈撥樂器是在國樂演奏時,常常可以看到的以左手按絃,右手手指彈弦或撥弦的樂器,這些樂器總稱為彈撥樂器,包括三弦、柳琴、月琴、古琴、瑟、阮、古箏、琵琶、秦琴、箜篌等。 彈撥樂器很早就在中國歷史上出現,〔史記〕謂:「伏羲氏作三十五弦之瑟」,而〔禮記‧樂記〕也早已有「舜作五弦之琴」之說。這些樂器的琴身,大多用堅實的木料做成,例如梧桐木、檜木、楊木、烏木、紫檀、榆木、樺木。木料之外,不同的樂器,需要其他材料配合,例如琵琶,以象牙、牛角鑲飾琴頭,三弦則以蛇皮、羊皮當作琴面。這些樂器都有琴絃。古代中國以蠶絲製作琴絃,目前則有尼龍、鋼絲及其他金屬的混合製品。 琴絃由右手彈撥振動,透過共鳴箱,並使空氣產生振動,聲音由此而來。右手彈撥時有用手指、指甲、或撥子,揚琴則左右兩手各持竹製琴槌彈奏。 目前在國樂演奏中最常見的彈撥樂器是琵琶、古箏與揚琴。揚琴在國樂團演奏時,位於前排正中,演奏者雙手或上下揮舞,或同上同下,姿態優美,琴音明亮。而琵琶名曲〔十面埋伏〕與〔陽春白雪〕則是千古流傳的名曲。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彈撥樂器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