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軍人心理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ilitary Psychology
作者: 詹昭能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軍人心理學主要是應用心理學的原理與方法,探討或解決與軍人或軍事有關的問題。
  開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軍人心理學,主要領域包括:(1)軍人的心理測驗與人事甄選、分類與安置(心理測驗與人力資源)問題;(2)軍人的教育與訓練(人力資源)問題;(3)軍人、器械裝備與工作效率的相關問題(人的因素與工程學,Human Factors and Engineering);(4)軍人壓力處理、心理診斷與心理治療(臨床心理學)問題;(5)軍中領導、人際問題、團隊士氣、軍事環境、軍人性別、少數種族與組織發展等(社會與組織心理學)問題。
  軍人心理學雖然是一門應用心理學,但對於某些心理學領域的發展也很有貢獻,特別是在心理測驗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軍人心理學家發展出來的美國陸軍測驗甲種(Army Alpha)與乙種(Army Beta),不但在戰後開放給民間使用,並成為團體智力測驗的模本,更激發了一九二○年代的團體智力測驗運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陸軍普通分類測驗(Army General Classification Test, 簡稱AGCT)取代了陸軍甲種測驗,戰後又以陸軍資格檢定測驗(Armed Forces Qualifications Test, 簡稱AFQT)取而代之,並於一九七六年納入新發展的軍事職業性向組合測驗(Armed Services Vocational Aptitude Battery, 簡稱ASVAB),後來則以發展電腦化的適應個別性測驗(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為主。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軍人心理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