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因斯坦在海邊 - 教育百科
愛 | |
因 | |
斯 | |
坦 | |
在 | |
海 | |
邊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Einstein on the Beach |
作者: | 林亞婷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多媒體歌劇名。由美國戲劇導演兼視覺藝術家羅勃.威爾森(Robert Wilson)與美國作曲家菲利浦.葛拉斯(Philip Glass)於1976年在法國的亞維儂藝術節首演,隨後轉移到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做美國的首演。1984年與1992年,又在紐約的布魯克林音樂學院(Brooklyn Academy of Music)重演。歌劇中無明顯的劇情發展,也沒有角色的分配。愛因斯坦僅是威爾森與葛拉斯在1974年決定合作時所共同選出的主題。作品中所使用的大部分文字,則來自一名十三歲自閉症男孩,在回答威爾森的問題:「對愛因斯坦,你能聯想到什麼?」時的答案。不過有人甚至將威爾森對觀眾在劇場時的視覺觀點可採取自主性之看法,以及葛拉斯對節奏與旋律的相對性關係,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聯想在一起。威爾森的舞台設計壯觀且具原創性,在這齣四幕九景的歌劇中,不斷呈現出二十世紀所產生的科技、速度、噪音、核子戰爭等驚心的畫面。威爾森的特色是放大與延長生活上的小細節,一種極限藝術的表現手法,這也是本作品的編舞者安德魯.德.葛洛特(Andrew de Groat)與露辛達.卻爾茲(Lucinda Childs)的編舞理念。總之,此作品是二十世紀末重要的大型多媒體作品,更是八零年代實驗性藝術跨入主流藝術最成功的先驅。 |
|
參照: Marcia B. Siegel《The Tail of the Dragon: New Dance》1976-1982、《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Modern Dance》1998.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愛因斯坦在海邊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