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鱗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ㄩˊ
  • 部首外筆畫 12
  • 總筆畫 23
  • 漢語拼音 lín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ㄩˊㄌㄟˋㄏㄨㄛˋㄆㄚˊㄔㄨㄥˊㄌㄟˋㄉㄨㄥˋㄨˋㄅㄧㄠˇㄆㄧˊㄙㄨㄛˇㄓㄤˇ˙ㄉㄜㄒㄧㄠˇㄅㄛˊㄆㄧㄢˋㄧㄡˇㄅㄠˇㄏㄨˋㄕㄣㄊㄧˇ˙ㄉㄜㄗㄨㄛˋㄩㄥˋㄖㄨˊ:「ㄩˊㄌㄧㄣˊ」、「ㄌㄧㄣˊㄆㄧㄢˋ」。
  2. ㄒㄧㄤˋㄩˊㄌㄧㄣˊㄅㄢ˙ㄉㄜㄖㄨˊ:「ㄌㄧㄣˊㄐㄧㄥ」、「ㄅㄧㄢˋㄊㄧˇㄌㄧㄣˊㄕㄤ」。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鱗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ín
解釋:
  1. 魚類或爬蟲類等身體表面所密覆的角質或骨質的薄片組織,具有保護身體的作用。
    【例】魚鱗、蛇鱗
  2. 鱗狀的。
    【例】鱗莖、魚鱗癬、遍體鱗傷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ín
解釋:
[名]
1.魚類或爬蟲類等身體表面所密覆的角質或骨質的薄片組織,具有保護身體的作用。如:「魚鱗」、「蛇鱗」。
2.魚類的總稱。《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四面風德,二方之君,鱗集仰流,願得受號者,以億計。」南朝梁.陶弘景〈答謝中書書〉:「夕日欲穨,沉鱗競躍。」
3.姓。如春秋時宋國有鱗朱。
[形]
鱗狀的。如:「鱗莖」、「魚鱗癬」。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lâ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魚類、爬蟲類等動物的體表所密覆的角質或骨質薄片組織,具有保護作用。
音讀: lîn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