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批判結構的教學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Kritisch-Construktive Didaktik, Critical Constructive Didactic
作者: 詹棟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批判結構的教學法在德國為著名的教學法,由馬堡大學(Universität Marburg)教授克拉夫基(Wolfgang Klafki)所創,這種教學法是集合批判與結構的觀點而成:
  1.批判的觀點:一方面在顯現在教學過程中發生阻礙的原因,利用自我決定的能力、共同決定的能力、團結的能力的發展,消除阻礙的因素;一方面在使教的過程與學的過程能夠共同作用、互相構通。
  2.結構的觀點:結構有助於實際關係的建立,一方面利用精神科學的教學法(重視師生關係)闡明教育行為的前提、可能性與限制;一方面對理論能把握、對實際能建立模式,尤其是建立改變實際的觀念,兼顧人文與民主的教學,帶來理論與實際互相配合的新形式。
  批判結構教學法所具的意義為:(1)教學法即學與教的科學或理論;(2)教學實際引導教育理論。
  批判結構教學法的基本命題為:(1)歷史的與解釋學的命題;(2)經驗科學的命題;(3)社會批判的與意識形態批判的命題。
  批判結構的教學法的特色為:(1)教學的目的界定在理性的表達能力、情緒的表現能力與行為能力的養成;(2)教與學的關聯即互動的過程;(3)發現的、有意義的與了解的學習為學習的核心;(4)教學幫助了解學習的過程;(5)教學是在社會中進行與實現的過程。
  批判結構教學法是用來處理有關教學實際與理論之間的關係,是解釋學、經驗、意識形態批判的理論,也是理論或實際關聯的描述和研究。從以上的觀點可以推演出教學的四個層次與三個重點。
  受「柏林教學法」(Berliner Didaktik)的影響,決定了四個層次:(1)教學目的;(2)教學內容;(3)教學中的教與學的組織形式與實施形式;(4)教學的媒介。
  強調教學法觀念的清晰,即有清晰的觀念,才能完成教學的工作,其三個重點為:(1)避免造成錯誤的表象;(2)建立教學法與課程兩者概念的關聯;(3)教學方式的採取應經分析而後決定。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批判結構的教學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