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教育的英才理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litist Theories of Education
作者: 沈姍姍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教育的英才理論,是指一個社會裡的少數人因為具備學術天分(academic talents)而享有較多的教育經費與資源。他們所以能享有這些權利,或許是認定其本質的價值,或許是訴諸未來扮演社會領導者對社會有較大貢獻的理由。
  這些在社會裡占少數人口的英才(elites),根據包伊德(D. Boyd)在[英才與其教育](Elites and Their Education, 1973)一書中歸納,具有九項特質:職業地位高、人數少、社會地位高、特殊的生活型態、具有其群體意識與凝聚力、排他性、具功能性能力與責任(functional capability and responsibility)、道德感,以及不同程度的能力。
  在歐洲十九世紀末以前,教育一直採用雙軌制,某些教育機構(如德國的法學院law faculties,法國的高等專門學校grandes écoles與英國的公學public schools)專門培育傳統的英才,多半決定於其出生背景。至二十世紀,英才之形成與功能才有了基本的改變,納入了不同社會背景出身者。而英才所從事的職業在功能上也較為分化,與其出身的家庭與學校較少關聯,而是以其經濟、社會角色與知識基礎為準。
  特諾(R.H. Turner)分析英美兩國的教育選擇與社會流動的關係時,指出兩國社會菁英的培育與其教育機構選拔人才的方式有關。英國是由現在的菁英分子設定標準與規範選拔下一代菁英,嚴格控制選擇過程,務必選出社會中最具才能者擔任領導國家之責任;美國則是任由每個人以公開競爭之方式爭取社會菁英地位,社會所獎勵的最努力者卻不一定是最有才能者,然而卻享有社會上優越的待遇。兩種不同的教育措施與模式,反映兩國不同的教育選擇理念。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教育的英才理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