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法明敦計畫(美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Farmingtion Plan
作者: 吳明德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法明敦計畫是美國第一個全國性的合作採訪計畫。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的圖書館與學術界深深感到美國的圖書館缺乏有關外國的資料,尤其是英語以外的語言以及西歐以外地區的資料。1942年在康乃狄克州法明敦舉行的會議,決議成立小組,負責規畫將蒐藏的責任分配給美國全國的研究圖書館中,以現有館藏專長為基礎。法明敦計畫是由美國研究圖書館學會(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主持,其目的是要保證每一種有研究價值的外國出版品最少有一分被美國的圖書館蒐藏,迅速編目,載於北美聯合目錄(National Union Catalog),而且能夠以館際互借的方式供其他參與此計畫的圖書館使用。雖然這是蒐集外國資料的計畫,但仍有一些限制:英國的出版品、期刊、博士論文、政府出版品、樂譜、地圖、超過一定價錢的資料等,都不在蒐集範圍內。計畫剛開始時,蒐集的範圍只包括法國、瑞典、瑞士,後來又加上比利時、丹麥、義大利、墨西哥、荷蘭、挪威,到1952年則涵蓋了全世界主要出版國家。
  法明敦計畫於1972年終止,該計畫失敗的主要原因大約如下:
  (一)圖書館蒐藏興趣的改變:圖書館的蒐藏興趣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尤其是大學圖書館,學系的變動、教師研究計畫的變化,都會影響圖書館的蒐藏計畫。法明敦計畫雖然分配了圖書館蒐藏的責任,但當圖書館的蒐藏興趣改變時,該計畫的目的就不易維持了。
  (二)代理商的服務品質不佳:圖書係透過外國的代理商以指定統購的方式蒐集,由於缺乏對於圖書之研究價值一致的看法,代理商所提供的圖書令圖書館不滿意。
  除了上述兩個主要原因之外,其他造成法明敦計畫失敗的原因尚有:圖書館經費的緊縮、與圖書館本身採購的圖書重複、圖書館對該計畫目標的誤解、繁瑣的行政作業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法明敦計畫(美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