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人類學 - 教育百科
文 | |
化 | |
人 | |
類 | |
學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Cultural Anthropology |
作者: | 詹棟樑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文化人類學」是研究人類文化的科學,從人類學的觀點來探討文化的起源、成長、變遷和進化的過程(縱的方面),並研究及比較各民族、各部族、各國家、各地區、各社區的文化異同,藉以發現「文化的普遍性」(Cultural universals)與「文化的差異性」(Cultural differences)。 「文化人類學」這個學科名稱創始於一九○一年,以別於創始於一八七一年的「體質人類學」(Physical Anthropology)。但對文化作系統的或科學的研究的卻始於一八六○年德國的歷史學家巴斯提安(Adolf Bastian, 1826~1905)的著作〔歷史中的人〕(Der Mensch in der Geschichte)一書。該書的理論,美國著名的人類學家克婁伯(Alfred Louis Kroeber)在探討文化人類學的歷史發展與現況的取向時,就指出巴斯典的觀點對美國人類學研究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美國所謂的「文化人類學」,大體相當於歐洲的「民族學」(Ethnology),也就是用歷史重建的方法去研究文化。就一般情形而言,人類學在美國有擴大的意義,在歐洲大都仍用狹義的解釋,把人類當成專門研究人體的科學,至於文化的研究把它歸入民族學的範圍之內。 在美國,文化人類學大都是從事印第安人生活、風俗習慣、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它之所以從事印第安人及其文化的研究,主要的原因為: 1.印第安人在美國國內為少數民族,具有研究的價值。2.印第安人居住在美國境內,研究上很方便,不必跑遙遠的國外進行研究。3.合美國政府對印第安人的政策進行研究。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文化人類學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