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呂宋棘海星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呂宋棘海星Echinaster luzonicus屬於海星科,又稱細腕海星。體色多變異,有橘紅色、黑色、深褐色等,腕長約8公分,棲息於珊瑚礁上,再生能力強,可藉由自割行無性生殖,能夠以單隻斷腕長成完整的新海星,偶見不明原因的畸型個體。腕足狹長從本體向末端微尖,數目為4~7隻,通常為5~6隻。反口面有許多細小棘刺突起,體色隨各 棲息地有極大的差異,通常有一截深褐色腕尖。台灣東北角之個體有紅棕色及橙紅色兩型,他地則有土黃色及黑色的品種。在大陸西沙群島與海南島南方是常見的海星種類。 分布於東印度以東到南太平洋諸島的印度-西太平洋海域之低潮線礁岩邊及亞潮帶岩石表面、潮池中,是珊瑚礁中最常見的海星。台灣東北角的鹽寮及澳底一帶常見。大陸西沙群島、中沙群島、海南島、福建、琉球、菲律賓、帛琉、印尼及澳洲南部均可見。
知識 1:
鋪石狀(Paving stones like)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呂宋棘海星
中文門名: 棘皮動物門
紀錄類別: 無脊椎動物棘皮知識單元
中文科名: 棘海星科
棲所環境: 珊瑚礁區
拉丁種小名: luzonicus
拉丁屬名: Echinaster
中文綱名: 海星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科名: Echinasteridae
拉丁門名: Echinodermata
學域-大分類: 動物-棘皮動物類
分布深度: 1~3m 沿岸淺水區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世界地理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地點: 台灣各地礁岩區海岸
中文目名: 有棘海星目
拉丁目名: Spinulosida
拉丁綱名: Asteroide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呂宋棘海星
英文名: Echinaster luzonicus
描述:
俗稱細腕海星,英名Luzon sea star, Orange starfish, Red starfish。身體表面密生許多細小的棘刺突起,顏色隨各 棲息地變異大,大都呈紅棕色、橘紅色、黃棕色、黑褐色、橄欖綠色,且常散生許多細小的黑點。體盤小,腕足呈指狀,末端微尖,長約8公分,長短常不一致,有4至7隻,通常為5至6隻,常呈黑褐色。身體包覆著一層厚厚的皮膚,體盤及腕密生短棘。反口面的骨板形狀和大小多變,結合成圓形或不規則的網目狀;每個網目中有皮鰓4至8個。由骨板連合成的結節上各有一小形鈍棘。篩板1至3個。上緣板和下緣板均不明顯,且無腹側板。靠近步帶溝的一行板,即其下緣板,板上生有一行排列較規則的棘。下緣板外側的一行板為上緣板,板上的一行棘也不規則。側步帶板寬大於長,板間有間隙,各板上有3棘。
分布:
本種廣泛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包括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印尼、菲律賓、中國南部、西沙、臺灣、日本、澳洲、新幾內亞、大洋洲。臺灣在東北角海域經常可見,是最常見的一種海星,澎湖及恆春半島有紀錄但數量很少。
作者: 陳育賢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