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資本主義社會與教育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apitalist Societies and Education
作者: 沈姍姍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資本主義社會的特徵,是私人擁有生產工具、個人從事經濟決定、採用市場機制(market mechanism)以協調個人之決策,以及自願地從事財貨(goods)與勞務(services)之交換。此種社會是以利潤追求、生產過程的剩餘價值與資本的累積與再投資做為經濟活動之動力。個人在此種社會裡擁有完全的自由去追求最高的社會地位與所得,而政府對經濟活動之干涉則愈少愈好。
  現今世界各國的經濟制度,純粹資本主義社會幾乎少見,多為一種混合式經濟制度(the mixed economy)。混合式經濟制度在於以較多集體決定(collective decision Making)取代了個人決定。同時政府也積極參與經濟活動,以引導經濟發展的方向,規劃經濟計畫、限制某些優勢團體之暴利,並補助某些弱勢群體。
  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中心觀點是對人類自然活動不加干預,應用在教育上即在追求個人自主、激發個人動機、鼓勵學習能力以解決問題、為自己的成功或失敗負責。由於資本主義允許個人自由選擇特定之目標與生活型態,教育上便支持普遍的個人自由原則、均等的教育機會、自然法則與學術自由。雖然資本主義經濟創造了個人財富與所得的不均,但是教育可以提供社會流動的機會。
  資本主義社會裡的教育機會與教育選擇(educational selection)制度均為開放式的,教育在開放的環境下視為一項個人成就,對教育進行「投資」的人力資本理論因而盛行。由於大多數資本主義社會也正是資本密集與技術密集的工業社會,需要許多專業人員及技術人員,學校教育也需要培育這些人才以配合資本主義社會之發展。
  馬克斯主義之教育學者對於資本主義社會之教育持不同觀點,特別是鮑渥斯(S. Bowles)與季廷斯(H. Gintis)認為學校培育這些專業與技術人員,事實上是在為資本主義社會之雇主服務;且學校藉著控制某些教育機會與文化資產而限制某些群體(如勞工階層)接近某些教育資源,是為了達成其「再製」(reproduction)原有社會階層之目的,因而資本主義者聲稱教育促進社會流動之理想似乎只是口號而已。這種說法受到很多學者的批評。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資本主義社會與教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