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李克特量表〕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ikert Scales]
作者: 楊坤原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李克特量表是由李克特(Rensis Likert)於一九六二年所創;量表的內容係由一些敘述所組成,每一個敘述均涉及一個人對某一對象所持的態度。
  李克特量表的敘述具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表示對某一對象之正向或喜好的態度,稱為喜好的敘述;另一種則代表對某一對象之負向或不喜好的態度,稱為不喜好的敘述。一般而言,一分典型的李克特量表應含有等量之正向與負向的敘述。
  李克特量表是一種總和評定量表(summated scales),評測的結果代表一個人對每一個敘述所持的贊同程度或態度。通常李克特量表中的每一個敘述均含有五個反應選目,「完全同意」、「同意」、「不確定」、「不同意」及「完全不同意」五項,來呈現一個人的感受或反應程度。基於計分上的考量,每個選目均被賦予一個數值,並採等距量尺的方式。如:選「完全同意」者得五分,還「同意」省得四分,選「不確定」者得三分,依此類推;負向敘述之計分則相反。經由總分或平均數的高低便可代表一個人對某一對象的態度。
  在經過多年的使用和發展之後,李克特量表在反應選目與敘述的格式方面,也因研究者的目的不同而有所修飾,為了避免答題者選擇「不確定」的選目而不願表示其真正的態度,研究者便可設計偶數個選目,以使得答題者能在喜好與不喜好的選目之中作出明確的決定。為了提升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研究者還可增加反應選目的數量。而對年齡較小或教育程度較差的對象而言,反應選目的數量則可以酌量減少。在敘述的格式上,有些研究者是採不完整的敘述方式,而將表示態度的語詞設計於選目中,由答題者作出選擇。
  相對於其他型式的量表而言,李克特量表的特點包括下列幾項:
  1.由於不須經評定小組的評定即可實施,因此編製李克特量表所需的時間較少,設計上也較容易,是目前進行意見或態度的調查時,最常使用的一種評測方式。
  2.可適用於各種態度對象之評測。
  3.可同時評測態度的方向和強度。
  然因為李克特量表屬總和評定量表,故雖具有不同之反應類型的答題者,也可能會得到相同的總分,因此其敏感度較不如其他的量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李克特量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