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積(荀子)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傅元龍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積」字散見於〔荀子〕書中,其涵義為持續不斷的學習過程,表示後天人為力量之累積。荀子學說的基本架構,以性惡為核心,人性雖惡,但並非不能改造。靠後天努力,一點一滴的累積,以矯情化性,可以達到聖人之境。〔性惡篇〕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 也。」「偽」是由惡至善的作為 ,「積」則是「偽」的成功條件。
  荀子以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學做聖人,而聖人的境界,並非一蹴可及,必須經歷士、君子等階段,循序以進。荀子說:「故聖人也者 ,人之所積也。」(〔儒效篇〕)人要超凡入聖,全在於「積偽」工夫。
  荀子所說的「積」,有兩個方向:一為「積善」:如:「積善而不息,則通於神明,參與天地矣。」(〔性惡篇〕)又說:「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人若不斷地積善,可以通達聖道。二為「積學」:如說「不積蹞(同跬,音ㄎㄨㄟˇ)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為學之道在於一點一滴持續不斷的累積,「真積力久」是為學成功的要件。
  總之,荀子所言「積」之本義,為後天人為力量之累積,但用之於「積善」與「積學」方面,有時又引申為持之有恆,日新又新之意。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積(荀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