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毒素 - 教育百科
ˊ
ˋ
  • 漢語拼音 dú sù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ú sù
解釋:
  1. 產生於生物體內,具有毒性的物質。
    【例】某些野生植物含有致命的毒素,不可隨意採食。
  2. 比喻言論或著作中,對意識、思想能產生不良影響的成分。
    【例】這本書刊載不實言論,為避免民眾受其毒素影響,已全面查禁。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毒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ú sù
解釋:
1.產生於生物體內,具有高毒性的物質。
2.比喻言論或著作中,對意識、思想能產生不良影響的成分。如:「這本書刊載不實言論,為避免民眾受毒素影響,已全面查禁。」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毒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oxin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又稱生物毒素 (biotoxin),生物體具有的或產生的毒性物質的總稱。根據其來源可分:(1)細菌毒素 (bacterial toxin),包括外毒素和內毒素兩類。外毒素(exotoxin)是活菌的代謝產物,分泌到細菌細胞外,主要成分為蛋白質,以革蘭氏陽性菌較多見。內毒素(endotoxin)是細胞壁成分,菌體裂解後釋出,主要成分是磷脂,一種多糖蛋白質複合體,以革蘭氏陰性菌較多見。(2)黴菌毒素 (mycotoxin),這些毒素多半來自黴菌污染的花生、玉米、穀類等。黴菌在各種不同的基質上生長後所產生的毒性二次代謝產物,當人或動物經口服食入或暴露於含有黴菌毒素的基質或菌體,會發生全身或局部性中毒現象,常見黴菌毒素種類如黃麴毒素(aflatoxins),赭麴毒素 (ochratoxins)及新月毒素(trichothecenes)等。(3)動物毒素(animal toxin),包括毒液、經口毒和分泌毒。毒液(venom)由毒腺產生,經毒器放毒注入其他動物體內引起中毒,如蛇毒。經口毒是經口服後才引起中毒的毒素,如河豚毒素。分泌毒(crinotoxin)在毒腺產生,經分泌孔排出,暴露後,可損傷人或動物的皮膚及黏膜,如斑螯毒素。(4)植物毒素 (phytotoxin),包括生物鹼、配糖體、毒蛋白、多肽、胺類、草酸鹽及樹脂等。大多經口服食用產生毒性作用,也有經皮膚暴露,少數通過呼吸道吸入引起不良反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毒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臺灣台語 毒素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