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棘冠海星 - 教育百科
棘 | |
冠 | |
海 | |
星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棘冠海星Acanthaster planci,又名魔鬼海星或長棘海星,屬於長棘海星科Acanthasteridae,棲息於水深1~20公尺的珊瑚礁區。此種海星腕足數變化在9~20隻之間,通常為10~12隻。間輻域的棘較為粗大和扁平,呈舌片狀,其叉棘大多生在體盤的反口面和腕的側面。篩板突出呈半球形,數目通常為6~8個。活體時全身為紅色,或反口面呈青灰色,皮鰓區為紅色,而大棘的頂端也呈紅色。棘冠海星體表佈滿細長而尖銳的毒刺,刺的表皮上有毒腺細胞,且具有毒叉棘,人類如被刺到會引起紅腫疼痛。此種海星以珊瑚蟲活組織為食,偶見其暴露於石珊瑚上攝食小生物,有些地區之珊瑚深受其害,在澳洲大堡礁為害珊瑚甚巨,台灣附近海域較罕見,故為害不大。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的熱帶珊瑚礁海域,台灣附近的珊瑚礁區極少出現。 |
|
知識 1: 鋪石狀(Paving stones like) |
|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棘冠海星 | |
中文門名: | 棘皮動物門 |
中文屬名: | 長棘海星屬 |
紀錄類別: | 無脊椎動物棘皮知識單元 |
中文科名: | 長棘海星科 |
棲所環境: | 珊瑚礁區 |
拉丁種小名: | planci |
拉丁屬名: | Acanthaster |
中文綱名: | 海星綱 |
拉丁界名: | Animalia |
拉丁科名: | Acanthasteridae |
拉丁門名: | Echinodermata |
學域-大分類: | 動物-棘皮動物類 |
分布深度: | 0~1m 潮間帶及潮池 |
中文界名: | 動物界 |
世界地理分布: | 印度-西太平洋熱帶海域珊瑚礁區 |
台灣分布地點: | 台灣南部 |
中文目名: | 瓣棘海星目 |
拉丁目名: | Valvatida |
拉丁綱名: | Asteroidea |
授權資訊: |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棘冠海星 |
英文名: | Acanthaster planci |
描述: 俗稱魔鬼海星、長棘海星,英名Crown-of-thorns starfish。體型大,平均直徑可達35公分,最大約可達70公分,腕足有8至21隻,通常有13至15隻。背面的骨板呈十字形,排成網狀,各板上有一根長且尖銳的棘刺。篩板凸出,呈半球形。叉棘多生長在背面及腕的側面。腕足末端有眼點。顏色有磚紅色、紅褐色、橘紅色、黃棕色、藍紫色、紫灰色、灰綠等多種變化。 |
|
分布: 本種廣泛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珊瑚礁海域,包括東非、馬達加斯加、西印度群島、紅海、阿拉伯東南部、印度、巴基斯坦、馬爾地夫、斯里蘭卡、孟加拉灣、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中國南部、臺灣、日本、澳洲、新幾內亞、太平洋群島、夏威夷、巴拿馬至加利福尼亞灣。臺灣地區在蘭嶼、綠島、恆春半島、小琉球、澎湖等地均有紀錄。 |
|
作者: | 陳育賢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