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練習曲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liàn xí qǔ |
解釋:
原指專為鍛鍊樂器演奏技巧或聲樂訓練所編寫的樂曲。為法語study、étude的意譯。十九世紀上半葉發展為特性曲的一種,在曲中探究某些特殊技巧的樂曲,尤其是鋼琴曲目中最常見。如蕭邦、李斯特、德布西等人的練習曲,都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練習曲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Etude |
作者: | 方永泉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練習曲是一種經過設計用以增進樂器演奏者技巧的曲子。是將某些技巧上的難度特別獨立出來,以進一步協助演奏者淬鍊自己的各種技巧。通常某個單一的練習曲都只用以練習某個特殊的技巧問題,因此練習曲都經集結涵蓋了許多調性後再出版。 早在十六世紀時,就有了為手指作練習的作品出現,與曲子形式的練習曲不同的是,手指練習都只是簡短、重複的在同一音高上進行公式化練習。十七世紀時,義大利式的觸技曲(Toccata)變成了某種形式的練習曲。真正現代練習曲的創始人,是克里門第(M. C1ementi, 1752~1832)。在克里門第之後,一些優秀的鋼琴家如徹爾尼(C. Czerny, 1791~1857)等,與小提琴家如克羅采(R. Kreutzer, 1776~1831)與帕格尼尼(N. Paganini, 1782~1840)等人,紛紛投入練習曲的創作,遂使得十九世紀產生了大量的練習曲。練習曲的形成與作曲家想要藉著這種形式來吸引學生進行練習有關,不過自從蕭邦(F. Chopin, 1810~1849)所作的二十七首鋼琴練習曲後,練習曲不僅供作學習之用,也成為音樂會的演奏曲目,其中融合了困難的技巧與高度的藝術精神。在蕭邦之後,李斯特(F. Liszt, 1811~1886)、司克里賓(A. Scriabin, 1871~1915)、德布西(C.-A. Debussy, 1862~1918)等人也作了不少這類的音樂會練習曲。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練習曲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