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中林氏埋葬蟲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中林氏埋葬蟲 Oiceoptoma nakabayashii (Miwa, 1937) 中林氏埋葬蟲是典型的古北區(Palearctic Region)物種,同屬的其他物種都棲息在緯度較高的亞洲與北美洲溫帶地區,在臺灣則棲息於高山上。體長約1cm,身體扁平,全身黝黑而帶有霧面質感,翅鞘上有三條明顯的縱走隆脈,前胸背板上則有兩長兩短的縱走脊。前胸背板兩側呈鮮紅或暗紅色,和外型相似、很常見的紅胸埋葬蟲(Calosilpha cyaneocephala Portevin)全部紅色的前胸背板不同,且後者體型約中林氏埋葬蟲的兩倍,可以輕易區分兩者。雌蟲與雄蟲很相似,但翅鞘較尖。 三輪勇四郎(Y. Miwa)根據採自玉山(Niitaka,新高山)的一隻標本於1937年發表本種(該件模式標本存放於現在臺中霧峰的農業試驗所昆蟲標本館)。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中林氏埋葬蟲都沒有被昆蟲學家發現,雖然1970年代至今陸續有外國或本國的人員採得零星的標本,捷克的學者也在2004年確認本種確實分佈於臺灣,但直到2007年國內的研究團隊執行太魯閣國家公園昆蟲相調查時,才發現本種其實在中高海拔山區並不罕見。 臺灣特有種。成蟲出現在5~10月份,根據採集標籤的紀錄,成蟲會出現在針、闊葉混合林下腐木或真菌所滲出的汁液處,也會被用動物屍體所吸引,但是並不會將屍體埋入土中取食。幼蟲身體扁平,長相有點類似蟑螂,行自由生活,主動覓食。分佈在中央山脈、玉山山脈和雪山山脈之中海拔至高海拔山區。
知識 1:
皆陸生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中林氏埋葬蟲
中文門名: 節肢動物門
中文綱名: 昆蟲綱
中文科名: 埋葬蟲科
中文亞科名: 埋葬蟲亞科
中文族名: 埋葬蟲族
拉丁種小名: nakabayashii
拉丁族名: Silphini
拉丁亞科名: Silphinae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科名: Silphidae
拉丁門名: Arthropoda
學域-大分類: 動物-昆蟲類
拉丁屬名: Oiceoptoma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中文目名: 鞘翅目
拉丁目名: Coleoptera
拉丁綱名: Insect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中林氏埋葬蟲
英文名: Oiceoptoma nakabayashii
描述:
體長約1cm,身體扁平,全身黝黑而帶有霧面質感,翅鞘上有三條明顯的縱走隆脈,前胸背板上則有兩長兩短的縱走脊。前胸背板兩側呈鮮紅或暗紅色,和外型相似、很常見的紅胸埋葬蟲(Calosilpha cyaneocephala Portevin)全部紅色的前胸背板不同,且後者體型約中林氏埋葬蟲的兩倍,可以輕易區分兩者。雌蟲與雄蟲很相似,但翅鞘較尖。

分布:
臺灣特有種。
作者: 鄭明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