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顯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fǎ xiǎn |
解釋:
人名。東晉高僧。平陽郡武陽(今山西省襄丘縣)人。俗姓龔,三歲為沙彌,二十歲受比丘戒。因感於當時律典的缺乏。乃於晉安帝隆安三年前往印度求法。至義熙八年才返國,前後共歷十五年,攜回了《摩訶僧祗眾律》、《十誦律》、《雜阿毗曇心》、《大般泥洹經》、《彌沙塞律》、《長阿含經》、《雜阿含經》等,都是當時中土所無的大小乘的基本要籍。並和佛馱跋陀羅共譯出《摩訶僧祗律》、《僧祗比丘戒本》、《大般泥洹經》等,此外法顯還將他西行求法的經歷寫成《歷遊天竺記傳》,保存許多寶貴的西域古代史地資料,極為各國歷史學者和考古學者所重視。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法顯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鄭阿財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法顯(約337~422)東晉僧人;俗姓龔,平陽武陽(位於山西)人。相傳生於東晉咸康六年(340)。三歲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因有感於僧團規範與律藏的殘闕,乃矢志往西天求法,與同學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四人,於隆安三年(399)由長安西行,經敦煌,渡流沙,越蔥嶺,入天竺。後遍歷五天竺,巡禮佛教聖跡;前後十餘年,經三十餘國,取得〔方等般泥洹經〕、〔摩訶僧祇部律〕、〔雜藏經〕、〔雜阿毘曇心論〕、〔長阿含〕、〔雜阿含〕等許多梵本佛經。取道海路歸國,途經蘇門答臘;義熙八年(412)抵青州長廣郡牢山(今山東青島嶗山);第二年至建康(今江蘇南京),於道場寺與佛陀跋陀羅共譯取得之梵文經典,並將其西遊始末與旅行見聞記錄成〔佛國記〕一書,又稱〔高僧法顯傳〕。此書提供研究古代中亞、南亞諸國歷史、地理及中外交通史的重要參考史料。建康翻譯工作結束後,轉往荊州辛寺,並示寂於此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旅行家,與七世紀頃之玄奘、義淨同為巡禮印度的名僧。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法顯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