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氏冠海膽 - 教育百科
沙 | |
氏 | |
冠 | |
海 | |
膽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沙氏冠海膽Diadema savignyi屬於冠海膽科Diadematidae,又名藍環冠海膽,其活體在反口面中央的圍肛部及篩板外圍,各有一圈亮藍色的螢光色環圍繞,並由此沿間步帶中央的裸露區輻射出5對亮藍色的螢光線條,極易與其他種冠海膽區別。但是,一但僅剩下無皮的體殼,則就很難區別出同屬的沙氏冠海膽與刺冠海膽了。本種的大棘細長且中空,步帶與間步帶的棘粗細與外型大致相同,呈細長尖銳的長針狀;棘刺表面由一圈圈箭頭狀的小棘所包覆。棘刺與表皮一般呈黑色,但年輕個體間步帶區的大棘與表皮會呈白色或有黑白相間的環紋。冠海膽科所特有的肛乳突,在本種為黑色,肛門開口處有時有銀白色的色環。本種為中、大型海膽,體殼直徑一般約6公分左右,但特別大的個體直徑可達10公分。去皮後的体殼呈白色,體殼低矮,上、下扁平,相當薄而脆弱,極易破損。 沙氏冠海膽的棘刺細長而中空,雖然無毒,但銳利而脆,極易刺傷泳客或潛水人員;棘刺的尖端若穿入皮膚中則極難清理,而且往往夾帶細菌或其他有機異物,造成傷者感染發炎。本種經常與刺冠海膽成群混居,在野外可依靠亮藍的圍肛部色環及連續的輻射藍線與刺冠海膽區分,此外,本種肛乳突的開口不具有橙紅色的亮環。動物從潮間帶附近的淺海到水深約70公尺的海域都可見其蹤跡。主要的分布,北起日本、南到澳洲,由東非往東至南太平洋諸島。為台灣及離島各地的珊瑚礁區海岸常見種。 |
|
知識 1: 殼狀(Test like) |
|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沙氏冠海膽 | |
中文門名: | 棘皮動物門 |
紀錄類別: | 無脊椎動物棘皮知識單元 |
中文科名: | 冠海膽科 |
棲所環境: | 礁石區 |
拉丁種小名: | savignyi |
拉丁屬名: | Diadema |
中文綱名: | 海膽綱 |
拉丁界名: | Animalia |
拉丁亞目名: | Diadematacea |
拉丁亞綱名: | Euechinoidea |
拉丁科名: | Diadematidae |
拉丁門名: | Echinodermata |
學域-大分類: | 動物-棘皮動物類 |
分布深度: | 0~1m 潮間帶及潮池 |
中文界名: | 動物界 |
世界地理分布: | 印度-西太平洋海域 |
台灣分布地點: | 台灣南部及離島珊瑚礁區 |
中文亞目名: | 冠海膽亞目 |
中文目名: | 冠海膽目 |
拉丁目名: | Diadematoida |
拉丁綱名: | Echinoidea |
授權資訊: |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沙氏冠海膽 |
英文名: | Diadema savignyi |
描述: 俗稱魔鬼海膽、藍環冠海膽,英名Long-spined sea urchin, black longspine urchin, banded diadem, Longspine Black Urchin, Blue Eye Urchin。為中、大型海膽,體殼直徑一般約6公分左右,但特別大的個體直徑可達10公分。體殼低矮,上、下扁平,相當薄而脆弱,比蛋殼還薄易碎,稍一不慎極易破損。棘刺與表皮大都呈黑色,但年輕個體的間步帶區的大棘與表皮會呈白色或有黑白相間的環紋。步帶與間步帶的棘粗細與外型大致相同,呈細長尖銳的長針狀,棘刺細長且中空,表面箭頭狀的小棘呈環狀包覆。頂系骨板有亮螢光藍環包圍,間步帶區也有亮螢光藍色線條輻射狀分布,邊緣有白色至藍色的點或線呈樹枝狀展開。肛乳突為黑色。裸殼為灰白色,頂系排列方式為半環型,約只佔殼體的1/3。每一步帶骨板有3對孔,每一步帶區有兩列大疣垂直排列,所有的疣均有孔並有細齒。間步帶區的中央裸露無疣,兩邊各有一列大疣,中央區直到周邊處結束裸露並出現2個小疣,故間步帶區在側面的每一橫列約有4至5個疣,極少超過6個。每一間步帶骨板主要有一大疣與一中疣構成。口圍凹陷並幾乎裸露,有顯著的口腔缺口,直徑相當大,約為口面直徑的一半。 |
|
分布: 本種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的熱帶及暖溫帶海域,北起日本、南到澳洲,由東非往東至夏威夷和南太平洋諸島,臺灣各地岩礁海岸經常可見。 |
|
作者: | 陳育賢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