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泛智主義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ansophism
作者: 徐宗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泛智主義的思想從十七世紀逐漸發展形成。英國哲學家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認為歸納的研究方法,不僅對已發現的知識有用,就是對可發現的知識也有用。捷克教育家康門紐斯(J.A. Comenius, 1592~1670)對泛智的思想,有甚大的貢獻;康氏認為自然萬物當中,充滿著無盡的知識,人類基本上具有智性的種籽,經由教育的作用,智性就會被喚醒、茁壯、發展。以此,他相信人的智力可以無所不知,因為人是神依其自我的形象創造的。人人皆有智慧,是康門紐斯的一項主張。康氏在其[大教學法](Didactica Magna)中,主張有一普遍性的教學方法,即:人們若能掌握住自然的次序,教學的成效會大增。「將所有的知識,教授給所有的人」,可以說是泛智主義思想中重要的一個基本論點。十七世紀與十八世紀的百科全書派思想,有同樣的觀點;他們強調受教者應該對教育內容,作全面性的了解。這種論調,也可以說是反對文藝復興以來,教育內容日漸走向狹隘的一項反動。英國的文學家兼教育家密爾頓(John Milton, 1608~1674)的教育內容見解,明顯地就是百科全書式或泛智式的課程內容;因為他主張教育的內容應包括:希臘文、拉丁文、希伯來文、敘亞利文、迦勒底語(Chaldee)、聖經史、神學、教會史、政治、法律、農業、自然哲學、天文、地理、自然史、數學、歷史、工程、航海、建築、醫學、生物學等。泛智主義及百科全書派的人士,都寄望於活字印刷術的大量應用,因為快速的出版,將是泛智主義與百科全書派學者的希望所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泛智主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