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陽輻射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tài yáng fú shè |
解釋:
太陽向四周放射的電磁波和粒子。地球大氣上界所接受的太陽輻射量隨時間和地點而有不同,尤其與太陽表面的黑子活動強弱有關。太陽輻射在穿越地球大氣層時,會被大氣中的臭氧、二氧化碳、水氣所吸收。其在地球上的分布為決定各種天氣變化的主因。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太陽輻射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Solar Radiation |
日期: | 2002年2月 |
出處: | 環境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地球最主要的能量來源是太陽。太陽係以電磁波的方式向四面八方的太空中輻射能量。太陽能的來源是由於其核心(溫度為16x106K)的熱核子反應,然後經過輻射和氫的對流傳送到太陽表面。太陽的可見光(或可見太陽輻射)(visible light)係來自太陽的光球(photosphere),這是太陽「冷」的外層表面,其溫度約6000°K。 假設太陽溫度為6000°K,則根據物理定律,可計算單位面積上太陽的放射能量為73.5x106Wm-2,因此全太陽表面輻射的總能量為4.46x1026W。根據最近人造衛星的測量,地球在大氣層頂,垂直太陽輻射的方向,且在太陽和地球平均距離的情況下,地球大氣層頂上單位面積收到的太陽輻射為1370Wm-2(或1.96cal/cm2/min),這個值稱為太陽常數(solar constant)。全地球收到的總太陽輻射量為1.75x1017W,這祇是太陽總輻射量的二十二億分之一。 就環境科學而言,太陽輻射光譜以0.1微米(μm,即10-6m)到100微米之間的波段最重要。人類肉眼可見的波段為可見光,其波長在0.39微米至0.78微米之間。0.39微米至0.46微米之間屬紫光;0.62微米至0.78微米之間屬紅光。凡波長小於0.39微米的電磁波稱為紫外輻射(ultraviolet radiation);波長大於0.78微米的稱為紅外輻射(infrared radiation)。 太陽輻射最強的波段是在0.475微米,地球輻射最強的波段在11.4微米。因為太陽輻射的主要範圍在0.15微米至4.0微米之間;地球輻射的主要範圍在3.0微米至100微米之間,兩者之間幾乎不相重疊。就波長而言,太陽輻射比地球輻射短得多,所以稱太陽輻射為短波輻射(short-wave radiation),地球輻射為長波輻射(long-wave radiation)。 地球表面吸收太陽輻射能的多寡,受到下列因子影響:(1)緯度的高低,(2)大氣層的吸收作用,(3)雲量多寡,(4)水陸性質的差異,和(5)地勢的高低及地形的坡面等。就全球平均狀況而言,到達地球表面的太陽輻射量僅約為大氣層頂的太陽輻射量的一半。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