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燒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燒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shāo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燒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shāo |
解釋:
[動] 1.使東西著火。如:「燃燒」。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2.加熱使物體發生變化。如:「燒飯」、「燒水」、「燒炭」、「燒磚」。 3.一種烹調方法:(1)先用油炸,再加湯汁來炒或煮。如:「燒茄子」、「紅燒鯉魚」。(2)烤。如:「燒烤」、「叉燒」。 [名] 人因病而體溫失常,發生高熱。如:「發燒」。 [形] 1.燒烤的。如:「燒餅」、「燒雞」、「燒鴨」。 2.在音響界極受注目的。如:「這一張紀念莫札特二百年的選曲唱片,是一張狂熱的燒碟。」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燒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燒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sio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燒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使物體著火。如:「燃燒」。《說文解字.火部》:「燒,爇也。」《玉篇.火部》:「燒,燔也。」《史記.卷五三.蕭相國世家》:「項王與諸侯屠燒咸陽而去。」《後漢書.卷五四.楊震列傳》:「關中遭王莽變亂,宮室焚燒,民庶塗炭,百不一在。」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2. 加熱使物體發生變化。如:「燜燒」、「燒磚」。唐.白居易〈賣炭翁〉詩:「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3. 一種烹調方法: ⑴ 先用油炸,再加湯汁來炒或煮。如:「燒茄子」、「紅燒鯉魚」。 ⑵ 燻烤。如:「燒烤」、「叉燒」。《紅樓夢》第九回:「貼的好燒餅!你們都不買一個吃去?」《金瓶梅》第二六回:「問傅夥計要了一弔錢,買了一錢酥燒,拿盒子盛了。」 4. 人因病而體溫失常,發生高熱。如:「高燒」、「退燒」。《紅樓夢》第五二回:「晴雯服了藥,至晚間又服二和,夜間雖有些汗,還未見效,仍是發燒,頭疼鼻塞聲重。」 5. 一種烈性的蒸餾酒。如:「白燒」、「麥燒」。《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九:「元來江邊苦無好酒,群盜只吃得是燒刀子,這一罈是他們因要盡興,買那真正堆花燒酒,是極狠的。」 6. 極受注目的或贏得好感的。如:「這一張紀念莫札特二百年的選曲唱片,曾是引發狂熱搶購的燒碟。」、「這件新產品好燒!」 |
|
注音: | ㄕㄠ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燒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