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飾物蛇海星 - 教育百科
飾 | |
物 | |
蛇 | |
海 | |
星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飾物蛇海星Ophidiaster armatus分布於水深5~33公尺的珊瑚礁區與沙地交界帶。體盤很小,腕長可達15公分,整體大小約20~30公分。腕細長手指狀,橫切面略呈圓形,末端向上翹起。背板及邊緣板排列整齊,向上凸起,排成七縱列。全身密佈顆粒體,每一公分長度大約有80個顆粒體。皮鰓區排成八縱列,腕基部的皮鰓區上有20~30個皮鰓,每個皮鰓被3~5個顆粒包圍,皮鰓區上的顆粒較小;腕末端的皮鰓區上只有1~5個皮鰓。篩板一個,橢圓形到鈍三角形,最大直徑約為4mm,上面有輻射狀細溝紋。背板上皮鰓區邊緣常有一個鑿形叉棘 (Excavate pedicellaria)。上緣板排列成規則的一縱列,每側約有42個上緣板。上緣板上方各有一縱列的背側板。下緣板和上緣板相對,數目相同,上、下緣板之間有一縱列的皮鰓區。腕1/2處以後的下緣板上常有一個鈍突出結瘤,最末端的十多個上緣板上也偶有一個這種結瘤。腹板2列,無皮鰓區,上面覆滿顆粒體。每一個圍步帶板上有2個短鈍溝棘,一大一小。溝棘之後有12~18個稍長顆粒體,一個略大型的鈍亞溝棘在這些顆粒體後方。動物生活時背面為褐色,體盤中央及腕上有大塊暗褐色斑塊,腹面顏色較淡,斑塊較少延伸到腹面。酒精及福馬林的標本顏色變化小。為雜食性,以岩塊上的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分布於印度 - 西太平洋海域,另亦有紀錄產於香港、福建、澳洲北部、印度尼西亞。台灣目前的紀錄不多,稀有。 |
|
知識 1: 覆瓦狀(Roof tiles like) |
|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飾物蛇海星 | |
中文屬名: | 蛇海星屬 |
中文界名: | 動物界 |
中文目名: | 瓣棘海星目 |
中文科名: | 蛇星科 |
中文綱名: | 海星綱 |
中文門名: | 棘皮動物門 |
分布深度: | 3~20m 淺海區 I |
學域-大分類: | 動物-棘皮動物類 |
拉丁屬名: | Ophidiaster |
拉丁界名: | Animalia |
拉丁目名: | Valvatida |
拉丁科名: | Ophidiasteridae |
拉丁種小名: | armatus |
拉丁綱名: | Asteroidea |
拉丁門名: | Echinodermata |
棲所環境: | 珊瑚礁區 |
紀錄類別: | 無脊椎動物棘皮知識單元 |
授權資訊: |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