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環境迷亂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nvironmental Anomie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社會學家涂爾幹曾提出迷亂(anomie)的概念,意指社會規範分崩離析而導致人們無所適從所引起的社會不安定。社會擾流在某些層次上和迷亂有交集,亦即環境規範缺乏控制力,使人們及組織無所適從,而引起或姑息更多的環境污染及社會成本。人所組成的社會全體正是污染的製造者兼受害者,因此環境管理必先作社會管理,而社會管理必先作人性管理。人類由蠻荒時代的求生存到今天「生活品質掛帥」所相關的食、衣、住、行、育、樂、用等都屬於物質循環的範疇。而由最初單純的「生物性物質循環」到今天複雜的社會性物質循環,其中差別十萬八千里。生物性物質循環乃為基本生存所需,而社會性物質循環則為了要活得更好,甚至奢侈而生。例如人一天只要3公升的水即可生存,但現在平均每人每天400公升的水才算「活得夠文明」,這其中的差距乃對環境的承載容量形成巨大的壓力。
  由於資本主義下之社會經濟制度追求「生產及消費快感」,區位三角形所成之人、地、事三者間有高速度、高密度極高強度的互動關係,因此整個社會就像人的生命組織一樣是個耗能結構,一樣會有生、老、病、死等生命週期,其中尤以生產擾流及消費擾流過程中產生的殘渣(Residue),日積月累,不但會變成生態死亡(ecocide)亦可能造成社會死亡(sociocide),因此擾流用在社會科學上就與涂爾幹所謂的迷亂有頗為接迎的意義。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環境迷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