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標準書目著錄 - 教育百科
國 | |
際 | |
標 | |
準 | |
書 | |
目 | |
著 | |
錄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iographic Description,簡稱ISBD |
作者: | 吳瑠璃 |
日期: | 1995年12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國際標準書目著錄(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iographic Description,簡稱ISBD)是國際圖書館界公認的書目著錄標準,它規定書目著錄的項目及其順序。著錄的方法及使用的標點符號,使各國採用一致的書目著錄格式,便於國際間書目資訊交流。 1969年8月,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簡稱IFLA)在哥本哈根召開國際編目專家會議(International Meeting of Cataloguing Experts),探討國際間合作編目可能性,與會編目專家一致認為應該制訂標準的書目著錄格式,以因應目錄與書目的需求。同年10月,IFLA隨即籌組國際標準書目著錄工作小組(ISBD Working Group),著手研訂能為各國接受的書目著錄規則,首先進行圖書部分的研訂工作。1971年12月出版ISBD(M),即〔國際標準準書目著錄(單刊本)〕,此為初稿,後經修訂,於1974年出版ISBD(M)的第一標準版(First Standard Edition)。在此之後,陸續編訂出版ISBD(S),連續性出版品部分、ISBD(G),總則部分、ISBD(CM),地圖資料部分、ISBD(NBM),非書資料部分、ISBD(PM),樂譜部分、ISBD(A),古書部分、ISBD(CP),組合資料部分,作為各種不同類型資料的著錄標準。 國際標準書目著錄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國際間書目資料的交流,詳言之: (一)使不同來源的書目紀錄,得以互相交換。一個國家所產生的書目紀錄,能夠很容易的被另一個國家圖書館的目錄或書目接受。 (二)超越語文的障礙,便於書目資料的解釋與了解。為某種語文的讀者而編製的書目紀錄,對使用別種語文的讀者而言,在使用上也不致產生困擾。 (三)有助於將書目紀錄轉換成機讀格式。 由此可見,國家標準書目著錄的設計,是以國家書目中心的整理、交換、以及利用電腦處理書目紀錄為主要考慮,因此,各國都根據國際標準書目著錄來修訂編目規則。〔英美編目規則第2版〕(AACR2)及〔中國編目規則〕就是典型的實例。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國際標準書目著錄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