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砂海星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砂海星Luidia quinaria 分布於水深0~75公尺深的泥沙底質區。具5腕,腕長可達10公分。反口面覆滿小柱體,小柱體中央有8~10個顆粒體,而周圍有20多個小棘,腕側的小柱體較大型,腕中線附近的小柱體呈不規則排列,但腕兩側的小柱體成縱向及橫向排列。篩板1個,上面密生放射溝,位於間輻部。上緣板不明顯,在腕的側下方,上面的骨片亦呈小柱體狀,每一上緣板上有2個瓣狀叉棘,無柄,這些叉棘在腕兩側各排成一縱列;腕末端的叉棘較小,間輻部側面的叉棘較大且數目較多。下緣板很大,平行排列,明顯分離,板上有許多小棘及倒下的大型扁平棘,下緣板上方有一水平伸出的片狀大棘,因此海星體側可以明顯看出這些水平伸出的大棘圍繞在身體四周,但這些大棘很容易剝落,特別是乾製標本。步帶溝寬大,溝棘排列方向和步帶溝垂直,步帶溝內側的溝棘較小,第1到第5溝棘愈來愈大,第3或第4溝棘旁有一個雙瓣直立叉棘。乾標本的管足仍然很大,不會縮入體內,深褐色且呈兩縱列。本種生活時為黑褐色,側面顏色較淡,反口面體盤及腕中線區域顏色較深。以底棲性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深水種,行為不詳。本種極容易自割,由底拖船採於水深40~80公尺深的泥砂地,拖起的標本腕部多不全。 分布日本南部及中國南部。在台灣可見於馬沙溝、彌陀、澳底、蘇澳等地。
知識 1:
覆瓦狀(Roof tiles like)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砂海星
中文門名: 棘皮動物門
紀錄類別: 無脊椎動物棘皮知識單元
中文科名: 砂海星科
棲所環境: 泥質底
拉丁種小名: quinaria
拉丁屬名: Luidia
中文綱名: 海星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科名: Luidiidae
拉丁門名: Echinodermata
學域-大分類: 動物-棘皮動物類
分布深度: 50~100m淺海區 III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中文目名: 柱體海星目
拉丁目名: Paxillosida
拉丁綱名: Asteroide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砂海星
英文名: Luidia quinaria
描述:
砂海星Luidia quinaria 分布於水深0~75公尺深的泥沙底質區。具5腕,腕長可達10公分。反口面覆滿小柱體,小柱體中央有8~10個顆粒體,而周圍有20多個小棘,腕側的小柱體較大型,腕中線附近的小柱體呈不規則排列,但腕兩側的小柱體成縱向及橫向排列。篩板1個,上面密生放射溝,位於間輻部。上緣板不明顯,在腕的側下方,上面的骨片亦呈小柱體狀,每一上緣板上有2個瓣狀叉棘,無柄,這些叉棘在腕兩側各排成一縱列;腕末端的叉棘較小,間輻部側面的叉棘較大且數目較多。下緣板很大,平行排列,明顯分離,板上有許多小棘及倒下的大型扁平棘,下緣板上方有一水平伸出的片狀大棘,因此海星體側可以明顯看出這些水平伸出的大棘圍繞在身體四周,但這些大棘很容易剝落,特別是乾製標本。步帶溝寬大,溝棘排列方向和步帶溝垂直,步帶溝內側的溝棘較小,第1到第5溝棘愈來愈大,第3或第4溝棘旁有一個雙瓣直立叉棘。乾標本的管足仍然很大,不會縮入體內,深褐色且呈兩縱列。本種生活時為黑褐色,側面顏色較淡,反口面體盤及腕中線區域顏色較深。

分布:
分布日本南部及中國南部。在台灣可見於馬沙溝、彌陀、澳底、蘇澳等地。
作者: 李坤瑄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