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過程取向(美國) - 教育百科
科 | |
學 | |
過 | |
程 | |
取 | |
向 | |
( | |
美 | |
國 | |
)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Science - A Process Approach, SAPA (USA) |
作者: | 姚珩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科學過程取向是一九六二至一九七一年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所資助,美國科學促進學會(AAAS)所發展的小學科學課程。該課程是依心理學家蓋聶(R.M. Gagné)的學習階層的教學理論而設計。以蓋聶工作分析(Task Analysis)的理念將教材依科學過程技能加以分析,再依此分析的架構設計教學活動。該課程設計者相信科學家所持有的科學過程是可以分析出來的,並可經由高度的系統化的方式教給兒童。該課程的目標是讓學生經歷科學的過程,學生因此學會使用智力及科學過程技能,學會像科學家一樣的思考及工作。兒童為要達成預期的學習目標,必須依序學習。因此,兒童若要達成複雜性較高的終點學習目標,他必須先要完成終點目標的附屬目標。故主張兒童應在教師有計畫的引領下,循著適當的順序,進行學習。 該課程把這些科學過程技能分為八項基本技能:即觀察、應用時空關係、分類、應用數字、測量、傳達、預測與推論及五項統整技能:控制變數、解釋數據、形成假說、操作型定義與實驗。 該課程欲培養每個兒童在科學過程上的基本技能,透過老師們的教學,提供學童們機會,去學習定義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此課程逐步帶領孩童,依循細心規劃的教學活動,讓學童學習到科學過程技能,但難免無法兼顧到如何啟發兒童,及兒童的個別差異性。我國於民國六十七年(1978)推展的國小自然科學課程,在科學過程技能的教學上即受此課程的影響。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科學過程取向(美國)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