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遍符號學 - 教育百科
普 | |
遍 | |
符 | |
號 | |
學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Characteristica Universalis |
作者: | 楊深坑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普遍符號學是指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G.W. Leibniz, 1646~1716)所創用的人為語言符號系統,運用數學演算的方式,對世界的整體做準確的描述。 萊布尼茲之前,魯爾(R. Lull, 1235~1315)早已提出了用數學符號來描述世界的構想,在其〔大藝術〕(Ars Magna)中,魯爾認為要建立一個統一的科學,首先須確立一些基礎的形上邏輯概念,例如以神為最上位的概念,再建立其他的實體概念,進而把這些概念都用符號表示出來,最後用算術的演算系統把這些符號聯結成一個統一的體系,憑此體系可以解釋世界之中紛繁的事實。 受到魯爾的啟迪,萊布尼茲在一六六六年刊布〔結合術〕(Art of Combination),也試圖以數的結合來建立一個統一的科學。萊布尼茲以為根據一個古老的傳說,神造萬物使之有重量、度量與數等特質。但只有「數」才是所有「存有」的一般化特徵,因為有些「非實在」的存有並無重量,有些單純的「存有」無延展性,因而也沒有度量。但所有的「存有」都必不可免的離不開「數」。一種普遍的統一科學之任務,乃在於形成連綿不絕的數之連續體,在此連續體中,任何「存有」均將有一個數,為使這個科學容易成立,須先發現最單純、最原始的概念,並加以符號化,確定符號後,再進一步探索符號結合的可能,以成立統一的命題系統。 萊布尼茲普遍符號學影響近代科學統一運動,試圖用統一的科學語言來建立統一的科學理論,以便各門學術之統一。教育研究中的經驗分析研究導向也深受其影響,以數學模式來描述與解釋紛繁的教育現象。猶有甚者,庫伯(Felix von Cube)更以電腦程式語言來模擬教育現象,建立「操縱教育學」(kybernetische Päedagogik),使教育研究與教育活動的實際進行都可以像電腦操作一樣,作嚴格確實的控制。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普遍符號學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