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胡桃鉗 - 教育百科
ˊ
ˊ
ˊ
  • 漢語拼音 hú táo qiá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ú táo qián
解釋:
1.用來剝開胡桃等堅果外殼的器具。
2.胡桃鉗組曲的簡稱。參見「胡桃鉗組曲」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胡桃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Nutcracker, the
作者: 曾淑玲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與《天鵝湖》、《睡美人》同列為俄國三大芭蕾舞劇,由法國編舞家裴堤帕(M. Petipa)與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 1840-1893)合作創作。全劇共二幕三場,1892年11月17日首演於聖彼得堡的馬林斯基劇院(Maryinsky Theater)。由裴堤帕(M. Petipa)編劇,裴堤帕與伊凡.諾夫(L. Ivanov)共同編舞,舞者有德.列拉(Dell´Era)、傑特(Gerdt)、雷加(Legat)和普列歐布拉揚斯嘉(Preobrajenska)……等人。1890年,馬林斯基劇院再度邀請柴可夫斯基為新芭蕾《胡桃鉗》譜曲,儘管這個組曲比起《天鵝湖》、《睡美人》組曲要來得短,但卻是柴氏晚年最成熟的作品之一。有了《天鵝湖》、《睡美人》的作曲經驗,柴可夫斯基以十分細膩的手法,成功地刻劃出兒童純潔、天真的心理。並且在第二幕的舞蹈伴奏中,使用了當時新興的樂器鋼片琴(Celesta),營造出一種夢幻的音響世界,使觀眾彷彿做了一場美夢。裴堤帕根據德國浪漫主義作家霍夫曼(Hoffmann)的童話故事《胡桃鉗和老鼠王》(Der Nussknacker und der Mäuse König),並參考法國作家大仲馬的作品,寫下了舞劇《胡桃鉗》的腳本,故事內容主要敘述小女孩克拉拉(Klara),在聖誕夜得到一個木偶狀的胡桃鉗為禮物,睡夢中胡桃鉗變成英俊的王子,和其他木偶士兵一同與老鼠王及其部下戰鬥,眼看胡桃鉗王子就要輸了,克拉拉趕緊用拖鞋救了王子一命。王子為了報答克拉拉的救命之恩,便帶領克拉拉造訪糖果王國,展開一連串的舞蹈之旅。最後在歡愉幸福的氣氛中,克拉拉從沙發上醒過來,原來她只是作了一場美。由於此劇充滿聖誕溫馨氣氛,又充滿童趣,深受兒童觀眾的歡迎。在西方劇場,時常在聖誕節期間安排這齣舞劇演出。是一部獨具魅力,雅俗共賞的童話芭蕾。從1892年首演以來,經過一世紀歲月的洗禮,目前大概存在有幾種版本的《胡桃鉗》,各有不同的水準及風格,唯一不變的,是大家都無例外的沿用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 1840-1893)的《胡桃鉗》音樂組曲。
參照: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Opera National de Paris《Le Lac des cygnes》1997、錢世錦《世界十大芭蕾舞劇欣賞》1993。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胡桃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