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揆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ㄔㄨㄞˇㄘㄜˋㄕㄣˇㄉㄨㄛˋㄖㄨˊ:「ㄎㄨㄟˊㄑㄧˊㄩㄥˋㄒㄧㄣ」、「ㄎㄨㄟˊㄑㄧㄥˊㄉㄨㄛˋㄌㄧˇ」。
  2. ㄊㄨㄥˇㄌㄧˇㄍㄨㄛˊㄓㄥˋ˙ㄉㄜㄍㄨㄢㄩㄢˊㄓˊㄨㄟˋㄍㄨˇㄉㄞˋㄔㄥㄗㄞˇㄒㄧㄤˋㄨㄟˊㄕㄡˇㄎㄨㄟˊ」,ㄐㄧㄣˋㄉㄞˋㄗㄜˊㄔㄥㄋㄟˋㄍㄜˊㄗㄨㄥˇㄌㄧˇㄏㄨㄛˋㄒㄧㄤㄉㄤㄋㄟˋㄍㄜˊㄗㄨㄥˇㄌㄧˇ˙ㄉㄜㄍㄨㄢㄓˊㄨㄟˊㄍㄜˊㄎㄨㄟ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揆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kuí
解釋:
  1. 揣測、審度。
    【例】揆其用心、揆情度理
  2. 統理國政的官員、職位。古代稱宰相為「首揆」,近代則稱內閣總理或相當內閣總理的官職為「閣揆」。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kuí
解釋:
[動]
1.揣測、審度。《說文解字.手部》:「揆,度也。」如:「揆其用心」、「揆情度理」。宋.歐陽修〈江鄰幾文集序〉:「余竊不自揆,少習為銘章,因得論次當世賢大夫功行。」清.多爾袞〈致史可法書〉:「揆諸情理,豈可謂平!」
2.掌管。《左傳.文公十八年》:「堯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地平天成。」《遼史.卷三一.營衛志.序》:「其人土著而居綏服之中,外奮武衛,內揆文教,守在四邊。」
[名]
1.道理。《孟子.離婁下》:「先聖後聖,其揆一也。」唐.李白〈比干碑〉:「殊塗而一揆,異行而齊致。」
2.政事、事務。《書經.舜典》:「納于百揆,百揆時敘。」《後漢書.卷五九.張衡傳》:「百揆允當,庶績咸熙。」
3.統理國政的官員、職位。如古代稱宰相為「首揆」,近代則稱內閣總理或相當內閣總理的官職為「閣揆」。《晉書.卷一九.禮志上》:「桓溫居揆,政由己出。」
注音:
漢語拼音: kuǐ
解釋:
(一)之又音。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