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教學的精緻理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李咏吟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教學的精緻理論源起於一九七○年代,以美國學者雷各魯斯(C.M. Reigeluth)為代表人物,他統整了認知心理學派學者教學設計的理論要點,包括奧斯貝(D.P. Ausubel)的漸進分化(successive differentiation)學習,布魯納(J.S. Bruner)的螺旋課程(spiral curriculum),諾曼(Norman)的網狀學習(web learning),以及基模理論(schema theory)等。精緻理論主張在教材鉅觀層面的組織策略上,應採取符合認知/精緻的進程,將教材所包含的相關概念依照由上而下,從頂部到底部的原則安排呈現順序,以符合人類內在的認知結構。
  在輸送教材的策略設計上,雷氏提出了七個策略成分(strategy components),每一策略成分的重要教學原則是教師應把握的。下列為各策略成分較重要的原則內容:
  1.精緻的進程(elaborative sequence):由簡單至複雜、起始教學的梗概(epitome)設計。
  2.學習先備條件進程(learning-prereq-uisite sequence):學習層次分析。
  3.摘要(summarizer):課末總結活動、舉例、提供練習題目。
  4.綜合(synthesizer):說明知識結構的脈絡關係,舉例、提供練習題目。
  5.類比(analogy):將新學習與舊經驗結合、比喻。
  6.認知策略催化(cognitive-strategy activator):圖片、表格、記憶術、類推、改寫。
  7.學習者控制(learner-control format):分量、教材呈現型式、速率。
  教學的精緻理論視教學為一科學研究的領域,希能藉對教材教法的探究與改進,使教學更有效能、速率與吸引力。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教學的精緻理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