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組織健全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Organizational Health
作者: 黃昆輝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組織健全」係指一個組織長期以來能夠完成三個重要的核心活動:實現組織目標、維持內部關係、適應外在環境。也就是說,組織要保持健全,才能有效、穩定,並且能夠進行適當的變革。
  麥爾斯(Matthew B. Miles)指出組織在完成上述三個活動的能力上是各不相同的。他認為一個健全的組織「不僅在其環境中生存,而且繼續地、妥當地應付一段長時期,同時在應對的過程中,不斷地發展和擴充其生存能力。雖然在某一天短期的運作上可能有效或者無效,但是長期的繼續生存、妥當應對和成長,都會發生。」
  反之,不健全的組織缺乏長期性的效能。雖然它可能以一項「應急方案」(crash program),一個集中組織全力的活動,或者其他「危機處理行政」(administration-by-crisis)的技術,在短期內有效地應付一個特別有威脅性的情境,但是從長遠的觀點來看,這個不健全的組織變得愈來愈不能招架其環境。它不但無法增加其應對某一情境的能力,反而是在整個一段時期中,這種適應能力衰退了,因而肇致其組織機能的障礙。
  歐文斯(Robert G. Owens)認為並沒有唯一的產出或時間標準,能夠做為對組織健康之可靠的、精確的測量。組織健全主要關心的是,組織因應變革和適應未來的持續性能力,而這種能力最好用一個長時間的觀點來加以看待。至於組織健全比較具體的指標如下:
  1.目標集中:組織成員對可達成和適當的組織目標之了解和接受程度。
  2.溝通充分:垂直的、平行的內部溝通,以及與環境的外部溝通容易和便利。反之,相當數量的「噪音」和「曲解」是可能妨礙和擾亂溝通的。
  3.最適宜的權力均衡:權力避免過度集中,俾鼓勵成員以合作代替強制。
  4.人力資源充分利用:有效地使用人員,使他們感到在工作中不斷成長和發展。
  5.凝聚力:參與者喜歡這個組織的程度,以及為了影響合作方式而想繼續留在組織內的程度。
  6.士氣:成員感到幸福而滿足的程度。
  7.革新精神:設計新程序和新目標,去成長、去發展,以及在某一段期間內變得更具差異性的傾向。
  8.自治:組織不是僅僅作為「環境的工具」,被動地對外界刺激報以回應而已,而是在決定自己行為時,與外界的要求調和一致。
  9.適應:組織應該比環境採取腳步更快的變革、矯正和適應工作。
  10.妥善的解決問題:包括感覺和知覺問題,以及能夠以最小的壓力和折損,長期性地解決問題的機制作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組織健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