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娑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ㄆㄛˊㄙㄨㄛ:①ㄆㄢˊㄒㄩㄢˊㄨˇㄉㄠˋㄧㄠˊㄧˋ˙ㄉㄜㄧㄤˋ˙ㄗㄖㄨˊ:「ㄆㄛˊㄙㄨㄛㄑㄧˇㄨˇ」、「ㄧㄝˋㄆㄛˊㄙㄨㄛ」。②ㄌㄟˋㄍㄨㄤㄕㄢˇㄉㄨㄥˋ˙ㄉㄜㄧㄤˋ˙ㄗㄖㄨˊ:「ㄌㄟˋㄧㄢˇㄆㄛˊㄙㄨㄛ」。
  2. ㄇㄛˊㄙㄨㄛㄩㄥˋㄕㄡˇㄈㄨˇㄇㄛˊㄖㄨˊ:「ㄊㄚㄙㄡㄐㄧˊ˙ㄌㄜㄒㄩˇㄉㄨㄛㄍㄨˇㄉㄨㄥˇㄒㄧㄢˊㄌㄞˊㄨˊㄕˋ便ㄅㄧㄢˋㄋㄚˊㄗㄞˋㄕㄡˇㄌㄧˇㄇㄛˊㄙㄨㄛㄅㄚˇㄨㄢ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uō
解釋:
  1. →婆娑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uō
解釋:
[形]
參見「婆娑」條。
[助]
用於句中,無義。猶「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下官家故可有兩娑千萬,隨公所取。」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婆娑」:

⑴ 舞蹈貌。《玉篇.女部》:「婆娑,舞皃。」《詩經.陳風.東門之枌》:「子仲之子,婆娑其下。」漢.毛亨.傳:「婆娑,舞也。」《儒林外史》第一一回:「嗅窗前寒梅數點,且任我俛仰以嬉;攀月中仙桂一枝,久讓人婆娑而舞。」

⑵ 徘徊、盤旋。東周戰國.宋玉〈神女賦〉:「既姽嫿於幽靜兮,又婆娑乎人間。」唐.李善.注:「婆娑,猶盤姍也。」漢.班固〈答賓戲〉:「婆娑乎術藝之場,休息乎篇籍之囿。」

⑶ 醉酒步履不穩貌。晉.葛洪《抱朴子.酒誡》:「漢高婆娑巨醉,故能斬蛇鞠旅。」唐.姚合〈遊陽河岸〉詩:「醉時眠石上,肢體自婆娑。」

⑷ 聲音婉轉悠揚。漢.王褒〈洞簫賦〉:「風鴻洞而不絕兮,優嬈嬈以婆娑。」三國魏.嵇康〈琴賦〉:「怫㥜煩冤,紆餘婆娑。」

⑸ 繁茂散布貌。《爾雅.釋木》:「如松柏曰茂。」晉.郭璞.注:「枝葉婆娑。」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三折:「我為甚的呆鄧鄧把衣裳袒裸,亂蓬蓬把鬢髮婆娑。」

⑹ 淚光閃動貌。如:「淚眼婆娑」。

注音: ㄙㄨㄛ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娑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