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簡耐特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Janet, Pierre
作者: 蔡崇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簡耐特(1859~1947),法人,於一八九八年獲得巴黎大學(University of Paris)博士學位後,師事夏寇(M.J. Charcot, 1825~1893),並在其神經學實驗室工作;一八九○年從夏寇手中接導該實驗室,並於一八九四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該實驗室在簡耐特的領導期間,研究的重點逐漸由神經學移轉到心理學。
  簡耐特雖然早期師事夏寇,從事神經學的研究,但實際上是一位心理病理學家。不贊成當時研究者把「歇斯底里症」(hysteria)歸為生理疾病,而認為應是一種心理疾病,並應用催眠治療此類病患,尤其是記憶損傷(Memory Impairment)和固著意念(Fixed Ideas)兩種症狀。簡耐特發展了一套治療歇斯底里症的心理學和心理病理學系統,自稱為「行為心理學」(Psychology of Conduct),研究成果輯成〔歇斯底里症的主要症狀〕(The Major Symptoms of Hysteria)一書。
  簡耐特以心理能量(Psychic Energy)的耗損來解釋精神疾病的成因,認為一個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擁有穩定的心理能量,支持其思想和情緒的統整;反之,一個人的心理能量不足或震盪起伏不定,就無法處理所面對的問題,而導致精神疾病。歇斯底里症病人就是因為有錯亂的記憶,誇張的聯想和固著的意念,才無法統整情意。這種病人的固著意念會限制其意識的注意力,將無法接受的念頭逼入潛意識之中,並轉化成具象徵性的症狀。簡耐特的此一觀念與佛洛依德(S. Freud, 1856~1939)的看法相當接近,以致產生兩個人誰先使用潛意識一詞的爭辯。
  簡耐特除了上述的〔歇斯底里症的主要症狀〕一書外,另完成十五本著作,並發表許多論文,多發表在他與杜馬斯(G. Dumas)於一九○四年共同創辦的〔心理學期刊〕(Journal de la Psychologi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簡耐特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