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耳飾 - 教育百科
ˇ
ˋ
  • 漢語拼音 ěr shì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ěr shì
解釋:
耳朵上的裝飾物。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耳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耳飾在泰雅族是極為普遍的飾品之一,由於泰雅族男女皆有穿耳、佩戴耳飾的習慣,且大都於13、14歲即開始戴用,而且他們以耳孔愈大為愈美。 耳飾的材質大多以貝片製成,也有以竹管或骨片製成。大部分的耳飾,不分男女皆可戴用;只是平時多不佩戴,多在參加宴會跳舞時才使用。 一般男子常用耳棒或耳盤,所戴的耳飾比較粗大;女子則多用貝片製成的耳軸、耳板或貝珠耳墜,耳飾較小。
知識 1:
男子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耳飾
分類: 個人用品:飾品:耳飾
功能用途: 裝飾
學域-大分類: 人類-民族
文化區: 南島語族區
族群: 泰雅(Atayal)
紀錄類別: 民族知識單元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簡介:
布農族的耳飾男女皆可配戴,一般多為盛裝時搭配。男子的耳飾是以獸骨或月光貝殼磨成的貝片耳墜,女子則穿戴麻線穿串細小玻璃珠而成的長墜形耳環。
知識 2:
女子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耳飾
分類: 個人用品:飾品:耳飾
功能用途: 裝飾
學域-大分類: 人類-民族
文化區: 南島語族區
族群: 布農(Bunun)
紀錄類別: 民族知識單元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簡介:
傳統上排灣族男女皆有穿戴耳飾的習俗,大體款式極為類似,尤以銀鎖鍊吊掛式耳飾為排灣族男女共用的典型耳飾。耳飾的材質包括貝、玉、小琉璃珠或金屬等,金屬材料可能是與漢人交易得來。 女子佩戴的耳環稱vazi‧vazi,男子則稱i‧gau(古樓-許春美)。但女子結婚後則不可佩戴,女子佩戴的耳環,象徵純潔無瑕,只有未婚且行為端正品德高尚的女子,才可以佩戴,男子則不在此限。
知識 3:
男女皆用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耳飾
分類: 個人用品:飾品:耳飾
功能用途: 裝飾
學域-大分類: 人類-民族
文化區: 南島語族
族群: 排灣(Paiwan)
紀錄類別: 民族知識單元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簡介:
耳飾 (azwazong)為雅美婦女耳朵上的裝飾物,主要是以夜光螺貝片與鸚鵡螺貝磨製成∞(繭)形狀的耳墜 azwazong,也有以銀片打製成兩個相連的小圓片作為耳飾,或以黃金做成的,木製的較為稀有。 穿戴耳飾一般以女性為主,男性極少。在雅美族裡,這種∞(繭)形耳墜是族人極喜愛的造型。
知識 4:
女子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耳飾
分類: 個人用品:飾品:耳飾
功能用途: 裝飾
學域-大分類: 人類-民族
文化區: 南島語族
族群: 雅美(Yami)
紀錄類別: 民族知識單元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相似詞 耳環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