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里斯多德之人的教育計畫 - 教育百科
亞 | |
里 | |
斯 | |
多 | |
德 | |
之 | |
人 | |
的 | |
教 | |
育 | |
計 | |
畫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Aristotle's Educational Planning for Men |
作者: | 王連生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亞里斯多德之人的教育計畫,係亞里斯多德為培育幸福的公民而提出的教育計畫。亞氏被稱為希臘逍遙學派(Peripatetic)的哲學家,也是西洋哲學思想實在主義(Realism)的始祖。他從生物學與史學的研究而深入哲學研究的天地,持懷疑批判的治學精神,專從個別事實與實際經驗的蒐集,予以綜合組織,形成一般概念與知識分類,不但開創人類思想方法的先河,而且開拓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對西洋文化與教育的貢獻與影響,深遠博大。 亞氏的教育計畫,是依其人性觀及為人類美好生活作準備和為國家培養良好公民的教育目的而來。他認為人性中具有植物性(vegetative)、動物性(animal)和人性(human)三種本質。前者是人類生命的現象,如生長、繁殖等,係人性中的自然成分;次者是人類的感官和情欲的活動,係人性中不合理的成分;後者是人類的理性作用,為人性中的合理成分。前二者是屬於人的肉體本能所驅使的活動;後者是屬於人的心智所主宰的活動。以此而觀,人的發展與教育,需有與此相應的實施計畫。亞氏把人的發展分為身體發展、靈魂非理性部分的情欲發展及靈魂理性部分的理智發展等三個階段。人的教育也因之有計畫的實施三種教育:首先是身體訓練,其次是品格教育,最後是智力教育。 亞氏強調,為促進個人最大幸福的獲得,及培育有理性、有德性的城邦公民,必須在人的發展過程中,實施有計畫的教育,才能促使其具有勝任達成靈魂交付任務的體能,學會控制情欲的克制力,享受思辨生活的受持力,及追求完全幸福的神聖力,真正力行為自己也為城邦幸福的公民生活。因此將個人受教育的過程,分為四個時期來實施: 1.出生至五歲的幼兒教育:注重遊戲、自發的運動及身體的養護。 2.五歲至七歲的兒童教育:注重觀察別人的生活、工作與學習及精神的養護。 3.七歲至十四歲的公共教育:注重體魄的鍛鍊及知識的習得。 4.十四歲至二十一歲的學術教育:注重理性啟發及生活實效的形成。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