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士教育制度 - 教育百科
戰 | |
士 | |
教 | |
育 | |
制 | |
度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Soldier Training |
作者: | 李奉儒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戰士教育制度是古希臘時代斯巴達的立法者雷克格斯(Lycurgus),大約在西元前九世紀制定〔雷克格斯法〕時確立的軍國民教育制度。 戰士教育制度是想借助於教育制度的規劃與實施,以增強國家的軍事權力,使國家在經濟上、文化上及政治上達到自立自足的程度。教育的目的與城邦的軍事目的相一致,並按照斯巴達的傳統,使每個公民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以培養斯巴達人健全的體魄、勇敢的志向、服從法令的習慣、尊敬長上的道德,以及堅忍耐勞的精神,使能入則為守法的公民,出則為勇健的戰士。 為達致戰士教育的目的,兒童七歲之前由母親保護教養,七歲之後必須離開家庭轉由國家管理;在國家所設的教場中,兒童依年齡長幼而仿軍隊組織來進行嚴格的小隊訓練(參見 「小隊訓練」)。從七歲到十二歲,除了要學習沈默、守紀律和服從外,他們要接受一級比一級嚴厲的軍事訓練。滿十八歲後的青年則成為埃弗比(Ephebi)成員或稱軍校學員(Cadets);在其中有軍隊的資深戰士教導軍器的使用和戰術的演練,且開始體驗承擔衛戍的軍事生活。這種見習訓練在二十歲結束,青年正式服役並可享有公民權;如果屆時他們的訓練仍沒有完成,他們都必須繼續訓練。自二十歲到三十歲的青年是過著真正的軍隊生活,直到滿三十歲後才能成家,取得完全公民的資格。但他們並不就此脫離軍籍,還是要常宿於教場中,負擔管教兒童的責任;並隨時準備服役直到六十歲才除役。 斯巴達的戰士教育制度,有其不得不如此的歷史背景,但也使得斯巴達人從生到死,隨時處在恐懼和備戰的狀態中,日常生活都像軍事管制般一樣嚴酷。此外,戰士教育制度的其他缺點,還包括忽視閱讀和文學,損害學生的個性,致使人民形成相當狹隘的人生觀。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