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視聽教育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shì tīng jiào yù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視聽教育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shì tīng jiào yù |
解釋:
以各種電化器材,如幻燈機、投影機、放映機、錄音機、閉路電視等加強視聽效果的教學。也稱為「電化教學」。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視聽教育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Audiovisual Education |
作者: | 張霄亭 |
日期: | 1995年12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視聽教育是從英文Audio-Visual Education翻譯而來,我國在民國42年(1953)開始正式使用此詞,與24年至42年間,國人所稱電化教育的意義相近,但電化教育的範圍比較小。 視聽教育簡單來說,是指人類充分利用視覺器官(眼睛)、聽覺器官(耳朵),以及其他感覺器官(如觸覺、嗅覺、味覺等)來學習的教育;也是指充分利用教學媒體(Instructional Media)(即一般人所說的視聽教材、教具)來增進提高教學效率,以快速達到教學目標的教育。 視聽教育的哲學基礎,是建立在經驗主義(Empiricism)、唯實主義(Realism)、工具主義(Instrumentalism)等方面,心理學基礎是偏重在制約的學習理論,以及人類學、傳播學、教育科學、社會學、系統觀等等,而形成的一種整合學術領域。 因之,視聽教育重視感覺經驗,強調人類要利用這5種感官做為學習通道,同時,也重視各種教學媒體的使用,以達到教學與學習效果。而視聽教育亦是一種教學方法與原則,以啟迪學習者領悟、創造、設計、統整等能力,以達教育的最大效果。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