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巫芬格教學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Wolfinger's Methods
作者: 李淑慧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巫芬格教學法指巫芬格針對小學自然科學,所提出的八種教學方法,分別為:
  1.闡釋法:即傳統的講述教學法或講演法;由教師透過聲音的管道,講述內容,學生抄錄。教學的呈現是以教師為主,缺乏明顯的師生互動,但可訓練兒童聽力,由聲音中掌握訊息,捕捉意義,後將之轉化為有系統的知識,適用於教學開始時或活動前的指導語,以及活動結束時的綜合整理。
  2.互動闡釋法:強調師生互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時穿插問答或討論,使學生的訊息也傳達給教師,可避免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和完全被動學習等缺點,適用於複習過去已學的內容知識或呈現新的內容知識。
  3.討論式教學法:當兒童遇到一新的或不同的情境,且以既存的認知結構不能解決面臨的問題,利用學生的互相討論,來改變思考方式,促進認知結構的發展。此法多半穿插在教師講述教學時,由教師提出問題,提供學生練習表達、推理和作結論的機會;又分為「開放式討論法」(open discussion)、「計畫式討論法」(planned discussion)和「辯論法」(formal debate)。
  4.蘇格拉底法(Socratic method):由教師向學生提出一些有引導作用的問題,從層層詰問中,激發學生內在的興趣,協助學生進行自己的推論及發展出自己的結論。
  5.普通示範法:教師或特定的人站在班級前面,利用材料、儀器等來展現教學過程,只有展示者能操作示範的東西。此法或可提高學生注意觀察的興趣;適用於危險的實驗用品、指導正確使用儀器、具特殊效應的實驗、提醒一些物理或化學變化時的某些重要時期、儀器不夠時、訓練學生示範科學活動等。
  6.發現式示範教學法:教師利用影片或實際材料的操作活動,為學生布置一個探究的環境,協助學生自行發展推理及組織概念的能力,並訓練學生科學過程或解決問題的能力。此法乃依據蘇克曼(R. Suchman)的探究訓練模式(inquiry training model)。
  7.引導式發現教學法:教師扮演嚮導或研究伙伴的角色,協助兒童由操作教具的活動,發展出科學的概念。國小自然科應多鼓勵教師使用此法,但必須在安全無慮之下施行。
  8.開放式探究教學法: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只提出「待解決之問題」,並提供充分的材料和教具,允許學生思考各種方法來解決問題。適用於訓練科學過程技能和解題策略能力,不適合教授特別知識內容的學習。
  綜括而言,各種教學方法,若運用得當,皆可發揮有效的教學,教師應根據教學重點、學生的知識經驗、教具的數量及上課時間的多寡等因素做考量,將更能呈現有效的教學。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巫芬格教學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