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點苔 - 教育百科
ˇ
ˊ
  • 漢語拼音 diǎn tái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iǎn tái
解釋:
畫山水畫時,在石頭、地面、枝幹、樹根旁等,加上細點,作為苔蘚、雜草,或在峰巒上加細點,作為遠樹,稱為「點苔」。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點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張鍠焜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點苔為山水樹石畫技法之一,主要為墨點的運用。在形象上是代表遠山蒙茸的樹叢、草叢,或山石、樹根上的蒼苔等。在單純的筆墨功能上,連續的線條可用苔點斷開;脫斷的線條可用苔點承接;樹石皴法的缺漏,可用苔點彌補;此外,並置排列成行的苔點可以代替線條形成界限。適當運用苔點,可以醒豁畫面的精神。清代沈宗騫〔芥舟學畫編〕便說:「點勒苔草,最關全局氣韻。」可見點苔的重要性。點苔技法的發展歷程,今人李霖燦〔中國山水畫的苔點研究〕認為是「始於宋,興於元,盛於明,衰於清」。最初苔點是用來象徵遠樹叢草或蒼苔。元明時,山水風格趨向寫意,苔點逐漸被用來表現純粹筆墨趣味,如明代沈周的「攢苔」,將苔點堆積成直排或團簇,並無其體指形,只是要增加全幅畫面的韻味。清初石濤有「沒天沒地當頭劈面皴」,意之所至在畫面空間中加點,更富抽象趣味。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點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