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蟄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ㄉㄨㄥˋㄨˋㄖㄨˋㄉㄨㄥㄘㄤˊㄈㄨˊㄗㄞˋㄊㄨˇㄌㄧˇㄅㄨˋㄅㄨˋㄏㄜㄔㄥㄨㄟˊㄓˊ」。ㄖㄨˊ:「ㄓˊㄈㄨˊ」、「ㄔㄨㄓˊ」、「ㄐㄧㄥㄓˊ」。
  2. ㄧㄣˇㄘㄤˊㄑㄧㄢˊㄈㄨˊㄖㄨˊ:「ㄓˊㄐㄩ」。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蟄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í
解釋:
  1. 動物入冬藏伏在土裡,不吃不喝,稱為「蟄」。
    【例】龍蛇之蟄,以存身也。(《易經.繫辭下》)
  2. 隱藏潛伏。
    【例】蟄居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í
解釋:
[動]
1.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晉.干寶《搜神記》卷一二:「蟲土閉而蟄,魚淵潛而處。」
2.隱藏潛伏。民國.孫文〈黃花岡烈士事略序〉:「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
注音:
漢語拼音: zhé
解釋:
(一)之語音。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i̍t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ㄓˊ

1. 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說文解字.虫部》:「蟄,藏也。」清.段玉裁.注;「凡蟲之伏為蟄。」晉.干寶《搜神記》卷一二:「蟲土閉而蟄,魚淵潛而處。」《老殘遊記》第六回:「現在各樣蟲蟻自然是都入蟄,見不著的了。就是那草木之實,經這雪一蓋,那裏還有呢?」

2. 冬季潛藏之動物。晉.陶淵明〈擬古〉詩九首之三:「眾蟄各潛駭,草木從橫舒。」唐.李翱〈祭中書韋相公文〉:「飄淪八年,顛白成翁。幽蟄忽發,渙然啟蒙。」《西遊記》第八八回:「三藏道:『一言難盡!萬蟄千魔,也不知受了多少苦楚,纔到得寶方!』」

3. 比喻隱藏潛伏,靜居不露面。清.袁珂《清稗類鈔.文學類.秋瑾賦詩乞書》:「秋瑾初至京師,寓南橫街圓通觀斜對一小宅,終日蟄居,非其所親,見之輒斂避。」民國.孫文〈黃花岡烈士事略序〉:「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

4. 崩裂塌陷。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四筆》卷七:「越日三更,天大風雨,繼之以雪,祁寒如隆冬,大壩蟄陷數十丈,壩下水沸如百萬軍潰。」《清史稿.卷一二六.河渠志一》:「斌以雲梯關下二套漲出沙灘,大溜南趨,直逼天妃宮辛家蕩隄工,開分水引河,並修補徐州東門外蟄陷石隄。」

㈡ㄓㄜˊ,ㄓˊ之語音。

注音: ㈠ㄓˊ ㈡(語音)ㄓㄜ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蟄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