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空間表徵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patial Representation
作者: 丁振豐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空間表徵」是個人從空間中收集空間訊息所形成的一種內在意像或心理反應,也就是對環境的認知,並且可以用外在符號表示或呈現出來。
  空間表徵可以有三種形態:(1)空間成品(spatial products):是指將內在空間意像表達出來的任何外在成品,例如地圖、模型及語文描述等。因此,可以透過要兒童畫地圖、排模型或作語文描述等空間成品來測量空間表徵能力;(2)空間思考(spatial thought):是指使用內在空間能力解決空間問題或空間意像時所反應及操縱的能力,此時它是一個過程,因此是可以測量的,例如,區分性向測驗(Differential Aptitude Test)中的空間關係就可以測量到空間思考能力;(3)空間儲存(spatial storage):是指所有儲存於腦中的空間訊息。這些訊息可以以真實命題、單純關係、刺激與反應聯結或其他方式單獨或統整的儲存,個人並不知道這些訊息的存在。一旦知覺後,反應這些訊息,它就成為空間思考。因此,它是一種隱含的,不明顯的知識。
  空間表徵所要呈現的內容包括環境認知(environmental cognition)和空間抽象概念(spatial abstraction)兩種。環境認知是指個人對特殊空間的知識,有了這種訊息,個人才可以在環境中自由行動。空間抽象概念是指個人在抽象中的空間知識,例如皮亞傑(J. Piaget)所作的空間概念的研究,就是想了解兒童的連續性概念、投影關係(projective relationships)。
  空間表徵最主要的功能是使人在自然環境中,知道自己的位置,避免迷路。其次,空間表徵可以作為環境經驗的組織者,提供參照架構,以了解和組織空間訊息。第三,空間表徵也可以協助解決空間問題與非空間問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空間表徵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