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職業認定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Occupational Identity
作者: 林幸台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艾利克森(E.H. Erikson)在其心理社會發展模式中,認為自我認定或自我認同(ego identity)是人格發展的軸心,特別是青年期,由於身心兩方面均產生重大變化,乃開始思索關於自我的問題,因此在心理上將產生一種危機感(identity crisis),此時若無法將自我所經歷的種種狀況加以統整,獲得自我了解與自我追尋的明確答案,則缺乏適當的自我認定,將造成角色混淆。職業輔導學者將此一概念引用於職業方面,發現職業層面的自我認定有四種類型:
  1.認定達成型(identity achievement):或稱自主定向型,指親身經歷危機後,對自己的未來已有明確的方向,內在統整感較高,社會適應亦較良好。
  2.提早定向型(foreclosure):亦稱他主定向型,指未曾親身經歷危機,但在職業取向與價值觀念上卻已定型,很早就接受父母或長輩的安排。
  3.認定困惑型(identity diffusion):亦稱迷失方向型,不論曾否經歷危機,仍未能確定其職業選擇或價值觀,而陷入茫然狀態,因此有較多心理與情緒上的困擾。
  4.延宕不定型(moratorium):個人正處於危機,也正在努力探索尋找方向,可能因不確定而導致焦慮。
  職業認定一如自我認定,是個人生涯發展歷程中重要的關鍵,但如其認定的型態為提早定向成他主定向,則可能因自我無法掌握未來的發展方向,導致更嚴重的角色混淆現象;至於困惑或不定型者,仍在危機狀態之中,亦有待給予必要的協助。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職業認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